第425章 毒販大本營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九十年代中後期的邊城,那就是“工地”。

事實上,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邊城一直都在各種施工,要不是是小區建設,要不是市政建設,要不就是道路拓寬,總之基本沒怎麽安寧過。

但九十年代中後期和進入新千年後的幾年,是建築施工最頻繁的一段時間。

這個時期,邊城的經濟高速發展,各種熱錢紛紛湧進城市,加上國家和省裏有意要將邊城打造成西南重鎮,邊陲標杆,在政策和資金上都有所傾斜,導致邊城在這幾年高速發展,城市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飛快擴展。

各種建築工地在城市每個角落都隨處可見。

比如西嶺街道辦事處老街和一橋的交界處,就有好幾棟大樓正在施工建設。

在市政規劃之中,這裏將會建成一個大型的建材交易市場。

城市飛速擴展,地產業超高速發展,會帶動一堆產業高速發展,其中容量最大,最受重視的自然就是建材市場。

要建房子,就離不開建材。

房子建得越多,建材市場也就興起越多。

晚上十點多,這個建築工地還有不少地方透出燈光,偶爾還會從燈光處傳來吆喝聲和說笑聲。

這是建築工人們在宵夜。

時間已經進入七月下旬,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建築業也有自己特殊的作息時間。每天起得很早,趁著太陽還不是很毒的時候,趕緊工作幾個小時。中午十一點之後,到下午三四點之前,基本只能進行室內作業,室外作業氣溫太高,沒幾個人能扛得下來。

如果一定要室外作業,一般也會等到下午四點之後,甚至五點之後,趕在太陽下山前再幹幾個小時。

邊城已經接近熱帶地域,斷黑的時間比較晚,差不多要到晚上七八點,再照著電燈幹上一個小時,晚上九點多才收工是常事。

然後洗個澡沖個涼,一堆兄弟姐妹湊在一起吃個宵夜,就算是一天中最快樂的時間了。

這些建築工人大多是從下邊區縣的鄉下來的,城市的人很少幹這個,哪怕他們窮得揭不開鍋,一般也不會去幹建築行業的。一則是拉不下這個面子,二來也沒法融入進去。

什麽都講究個圈子,尤其是建築業,都是包工頭帶著一堆老鄉來攬活,你跟他們不熟,人家也不會招收你去做事。更沒師傅帶你,除了做技術含量不高的小工,你也幹不了別的。

但是現在,王為卻帶著十幾個人包圍了其中一棟樓的第一層。

一共四棟在建的大樓,王為包圍的是“四號樓”。

這個所謂的“四號樓”,自然是王為臨時給它命名的,從右至左,這是最外邊的一棟。

根據盧良偉的交代,二狗子苟全忠,就把他的“大本營”臨時設在了“四號樓”的地下。

按照建築規劃,“四號樓”的地下,將建成兩層的車庫。

九十年代,大型公共建築開始設計地下車庫,是一種全新的潮流,在此之前,從來都沒人關注過車庫的事。原因倒也簡單——你都沒車,建車庫幹嘛。

隨著城市的告訴發展,各類私家車和公車的擁有量也是暴增,邊城已經漸漸凸顯出停車難的情況了。

四號樓靠近主街大馬路,在這裏建地下停車場最合適。

事實上,地下停車場不僅僅只在四號樓的地下,還跨過一個區域,將三號樓的地下範圍也包括在內,地下區域十分廣大。

這個設計方案提出來的時候,曾經有人異議,覺得沒必要準備這麽多的地下車位,相信不會有那麽多車子需要停放,但最終開發商還是采取了這個設計方案。

車子不夠,地下車位可以改裝成臨時倉庫。建材市場需要大量的倉庫來存放各種材料。

而現在,車庫建設已經開始在搞了,臨時倉庫的改建也同時進行。

據盧良偉交代,整個地下車庫道路縱橫交錯,如同迷宮,初次進去的人,很容易迷路,在裏邊兜上幾個圈子就開始懵逼。

這倒是很正常。

大型地下車庫就算建成之後,掛上了各種指示牌,也還是有很多人在裏邊暈圈,更不用說如今還在建設階段,什麽標志都沒有,方向感稍差一點,太容易懵圈了。

這大概也是二狗子將這裏選作“大本營”的主要原因。

這個地下停車場四通八達,據盧良偉說,至少有四五個出口,很適合危急情況下逃跑。

王為人手不夠,想要把所有出口都封鎖起來,明顯不現實。況且,盧良偉對地下車庫的情況也不是完全了解。他都見過四五個出口,他沒見過的出口還不知有多少。

當然,有些所謂的出口只是電梯井,還沒有安裝電梯,一般人沒有受過專門訓練,想要徒手從電梯井裏爬上地面,難度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