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 金秋營

沈奇離開中大回家,到家後立即修改論文。

修訂工作很快完成,沈奇檢查一遍,沒毛病。

“哦,對了,根據學術圈的慣例,我得增加組織單位信息。”沈奇的視線回到論文首頁。

期刊論文有標準格式,首頁的標準格式如下(例):

《關於廣義相對論在某某領域的應用》(論文題目,不超過20字)

老王(作者名)

(燕京大學,物理學院,首都,100000)——這裏必須使用括號,括號內填寫作者所屬單位、地址、郵編等信息。沒有組織單位、居無定所的作者可不寫此信息。

再下面是摘要和關鍵詞。

沈奇的論文完全套用標準格式,唯獨首頁作者名下方括號內的信息空著沒寫,首次投稿他有所顧慮。

但大寶劍編輯說了,盡量補全信息,高中生就高中生,怕啥。

於是沈奇操作電腦鍵盤,啪啪啪打字,在他的論文首頁作者名下方補全組織單位、地址、郵編等信息:

(南港市第二中學,高中部,南港市,510000)

沈奇的論文題目是《二階常系數線性非齊次微分方程的一些新解法》,不多不少,剛好20字。

初版的論文題目是19個字,采納大寶劍編輯的專業建議後,沈奇加了個“新”字,論文題目抵達上限20字,沒有超標。

其實論文名跟書名類似,標題字數越短越容易讓讀者記住,但《微分方程》這個標題已經被萊布尼茨和伯努利兄弟在三百年前占用,沈奇只能加長字數。

上個月沈奇特地找老爸申請學術基金買了台打印機,連接在家裏的電腦上。

打印出論文紙質版,沈奇拿到小區外的快遞點發快遞,以正規的方式再次給《數學創新報》編輯部投稿。這次有大寶劍編輯做內應,走個流程而已了,刊登發表只是時間問題。

在高等數學的道路上,沈奇邁著大步前行,但在初等數學領域,他遇到了障礙。

一個多月過去了,答應班裏同學的“高中數學解題技巧指南”尚未成稿,這玩意不好弄,比寫專業論文難多了。

帶著這個重大學術課題,沈奇於10月底啟程再次前往首都,按計劃參加燕京大學金秋營。

這一期燕大金秋營集結了來自全國各地數百位優秀的高中應屆生,他們各有所長,或精通數學,或擅長物理,或拿過生物化學的獎項。

又或寫的一手好文,或彈的一首好曲兒,或口若懸河會說相聲能主持……總而言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是這個年齡段最優秀的一群年輕人。

燕大文理皆強,為國家貢獻了79位中科院院士和19位工程院院士。

燕大的中科院院士數量遠超工程院院士,從這個數據上可以看出燕大強在理論,弱在應用。當然了,這個“弱”是相對隔壁的那所大學而言。

學文、學理的學生來燕大求學是不錯的選擇,沈奇在金秋營老師的帶領下,和其他學員一同參觀燕大,這是他們入營後的第一課。

“燕大可以啊,出了這麽多大名鼎鼎的校友。”沈奇流連在燕大校園內,感慨於這所百年學府的深厚人文底蘊。

未名湖畔俄文樓前,青草環繞檜柏掩映,李先生的半身青銅像矗立於此,他和藹可親又正義凜然,他注視著眼前眾生蕓蕓,新文化運動似乎並未結束,他未能目睹革命的勝利果實,眼中嵌著些許遺憾。

蔡先生在不遠處凝望蒼天,這尊銅像雕琢的栩栩如生,蔡先生神情肅穆憂國憂民,他見證了革命的勝利,但驅除日寇的民族使命讓他不敢懈怠。

金秋營老師帶著學員們回顧燕大歷史,也介紹了當代的一些知名校友,這些校友在學術界、文藝界、商界乃至政界皆是獨當一面的大人物。

“牛,咱燕大真牛。”沈奇很快進入了狀態,“燕大可以啊”升級為“咱燕大真牛”,在這種環境氛圍中,主人翁精神應運而生。

最後,大部隊來到一塊石頭前。

這石頭擱在草坪中並不顯眼,半米高,普普通通,跟公園裏假山的那種石頭沒什麽區別。

但沈奇定睛一看,這塊其貌不揚的石頭有蹊蹺。

石頭上刻著小字,“燕大水木,友誼常青”。

“這塊石頭呢,是咱們燕京大學建校100周年的時候,水木大學送過來的。”金秋營帶隊老師就介紹了這麽簡單一句,然後帶隊走人,朝食堂走去準備吃午飯。

“這……這就木有了?”沈奇的心拔涼拔涼的,人家好歹是水木大學啊,老師你一句話就輕描淡寫的帶過了?你就不講講“燕大水木友誼常青”台前幕後的小故事、花絮什麽的呀。

吃過午飯之後,對學員們的人文教育算是全部結束,大營解散,分為若幹小營。

各小營以學科為旗幟,搞數學的學員分在一起,搞物理、化學、文史、特殊才藝的學員們各成一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