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誰才是互聯網(第2/3頁)

約翰錢伯斯來匯報的時候,軟件部門的負責人也是跟來展示,兩人拿了一台半成品的筆記本工程樣機,還有一台預裝了的測試台式機,向顧驁演示。

原來,顧驁指望贏得短期優勢的獨門應用,正是一款瀏覽器。

當然了,在1991年就研發瀏覽器,那是個高科技的活兒,絕對不可能跟後世那種小牌一樣用別人的瀏覽器內核、外面套個皮就算數。

不過,也別把這玩意兒想得太復雜,因為如今瀏覽器要服務的對象,也是非常簡陋的,要索引的數據和文件也非常稀少。

“很好,我看一下效果。”顧驁在索引框上點擊著選項,然後在自行架構的測試數據庫裏檢索文件內容,遠程瀏覽,打開,訪問網關解析……

一些基本的操作,至少勉強是能跑通了。

有些不了解互聯網早期發展史的看官,可能會覺得懵逼:1991年哪來的互聯網?又怎麽會需要瀏覽器呢?

其實,1991年確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互聯網,只有一些可以遠程異地訪問的“各自為戰局域網”。

但是這種“各自為戰的局域網”,又跟80年代初開始的傳統局域網不太一樣。

80年代的局域網,就是跟後世大家公司裏很多電腦局域連接效果差不多,是不能隨便添加允許接入節點的,當時叫UUCP,也就是用於UNIX系統電腦之間的組網文件傳輸、拷貝。

管理網關的人允許這個局域網有多少成員多少訪問者、分給你多少IP,就全部定死了(當然,那個時候甚至都不叫IP地址,但確實是有一個尋址工具的)

曾經當過國務卿、退休後去當董事的黑格閣下,他當董事的那家公司“美國在線”,就是從1985年開始,經營基於UUCP在線傳輸遊戲軟件銷售業務的公司。

至於如何實現遠程傳輸,主要是靠電話線的撥號帶寬。(當時還有人用UUCP發電子郵件,性質跟發傳真差不多)

那種生意後世很難想象,可以大致類比成“你給了對方錢之後,對方在網上把下載文件拷給你”。但絕對不是後世那樣直接傳輸或者留個種子網盤什麽的,操作是很繁瑣的,需要專門的資深技術員來調試操作,中國人肯定都沒見過。

那麽,90年代初、互聯網出現之前這幾年過渡期裏,那些新的“可擴展局域網”,跟UUCP又有什麽本質差別呢?

這兩年裏,有兩個對後世影響比較重大的新事物。

一個是歐洲人搞的WWW,也就是WorldWideWeb(萬維網),這個東西最初是布列塔尼亞研究員蒂姆·李,和他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一群同事,弄出來的一個數據庫檢索訪問工具。

一開始他們的目的,是弄一個跟後世維基百科數據庫類似的知識庫,可以隨便在哪兒訪問資料庫裏的東西,而且可訪問權限的驗證要比UUCP簡化很多,還加入了超文本。

(80年代的UUCP要添加新的訪問者是需要網關來操作、給授權的。就像一家網吧的局域網要加電腦,要網管人工操作。所以不能“隨便不經過任何人同意就直接增加新的訪問者”,那就肯定不算“開放的互聯網”,互聯網你得是誰想上就能上的)

WWW(萬維網)是在1990年年初誕生的,距離顧驁眼下這個時間點,已經是20個月之前的事兒了。

但是,萬維網剛誕生的時候,它也不算真·互聯網,它的影響力只是局限在歐洲的科研圈子裏,至今為止也才發展出大約幾百個付費訪問節點。(那時候上這種“局域網”還要給數據庫運營方錢)

因為技術發展到了這一步,世界上總會有聰明人不約而同想到差不多的點子、而且標準、側重各不相同。

就在萬維網誕生後一年多,也就是91年暑假之前,美國人也有單位搞出了一套看起來競爭力挺強的、但策略和架構略有差異的東西,就是明尼蘇達大學的“谷佛網(GOPHER)”。

谷佛網和萬維網的技術細節差異沒什麽好多說的,寫出來也沒人感興趣。這裏只說一點準入門檻方面的競爭優勢差異。

那就是90年初的萬維網,並沒有“服務器”的概念,它本意就是給歐洲各科研機構遠程互訪數據庫而設的,所以可以訪問萬維網的當時都是大型機或者小型機,而沒有個人電腦。

個人電腦本身性能、算力、架構,都不足以支撐直接訪問萬維網。

而谷佛網一個重大的進步,就是引入了服務器—客戶的架構體系。它選擇了專門分出服務器來搞域名或者說資源地址的解析、分配、管理,而客戶端只是一個訪問。

相當於從此以後,網絡才有了用戶端和服務器端,而在此之前,所有人看到的“網頁”界面,都是跟程序員看到的調試後台界面一樣不分的。

把服務提供者和客戶區分開來,這就極大降低了“客戶”進入和嘗試的門檻,所以歷史上谷佛網在出現後的一年多裏,很快在全世界發展出了幾萬個支持訪問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