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做不了漁翁就不懟人

顧驁並不是很清楚,歷史上1991~1992年前後,蘋果、IBM和摩托羅拉三家公司所成立的“AIM聯盟”,具體推出了那些產物。

畢竟這些東西對於前世的他來說,都是自己沒用過的史前產物,90年代的中國人也很少有了解。

如果站在上帝視角上俯瞰的話,格局就會明朗一些:這三家公司組成的AIM聯盟,推出了一個POWER PC的計劃,來對抗後來強大到徹底失去IBM控制的微軟。

這個聯盟裏面,IBM負責提供基於早期RISC架構與MIPS架構升級而來的精簡指令集,外加一些整機集成方面的優化科技;摩托羅拉負責設計基於這個指令集架構的CPU芯片實體;而蘋果公司負責最終整機的設計。

舉個不太恰當但通俗易懂的例子類比,那就好比後世智能手機時代,高通提供核心芯片,ARM負責指令集架構,而蘋果公司負責手機的整機研發。(這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實際上職權有些交叉)

2007年智能手機界的蘋果,就相當於1991年POWER PC時的蘋果;ARM公司則相當於91年的IBM;而高通則相當於91年的摩托羅拉。

然而按照歷史的軌跡,這個鐵三角的合作,最後還是蘋果公司得到的好處最多。

蘋果公司先推出了普通台式機版本的POWER PC整機,一開始前兩年銷量還可以,比麥金塔I代和II代市場占有率還高了一些。

但是在微軟的WIN95系統即將出現時,POWER PC的台式機就開始潰敗了。

原因也很好理解,就如顧驁跟米娜說的微軟帶來的組裝機的沖擊風險。

可是,蘋果公司在POWER PC台式機推出後短短一年內,就拿出了筆記本電腦的版本,也就是POWER BOOK。

這個系列後來成了蘋果轉向筆記本業務,並且始終保持住了公司產品和技術延續性,扛過整個WINDOWS時代的命門。

因為筆記本追求的是輕薄便攜,沒那麽多冗余空間給你浪費,組裝機兼容機是很難玩的。也正是筆記本時代的經驗,讓蘋果後來注意到了往手機方向發展。

因為手機同樣是一個被外觀和體積卡得很死的產物,消費者,尤其是女人消費者,是不會為了“同樣配置跑分能便宜一兩千塊錢”,而去買一個傻大厚黑的醜逼的。

安卓時代,谷歌不是沒想過“重演一遍PC時代微軟消滅蘋果的歷史”,所以谷歌一度想過弄“安卓手機的兼容機”。

這個計劃聽起來很美,谷歌試圖做出一個體積上有冗余的整機機殼,這個機殼就是一塊主板加一個塑料殼,提供各種插口,就像PC組裝電腦的主板給你提供CPU、顯卡、內存和硬盤的插槽,當然手機的話還要多一些諸如攝像頭的插槽。

然後市面上的配件供應商都直接面向消費者賣芯片、內存、電池、攝像頭,消費者買齊一套配件後直接往兼容機殼裏插,就形成一台手機了。

可惜這個計劃,在2010年代早期,就被谷歌風風火火推出,一直到2010年代末也沒人捧場。只能說谷歌的程序員解決世界的思維,低估了女人對顏控的執著。

顧驁也不喜歡顏狗,但他是一個多思維角度的人,不會純執著於技術。

他要面對這個真實冷酷的世界,就必須直面顏狗的戰鬥力。

他不需要知道蘋果發展的那些細節,但他天然可以根據大勢所趨,看出在未來的下一代產品時,轉向發展筆記本,才是讓一家電腦公司拖過微軟黃金十年的最好抉擇。

為此,幹掉蘋果並取而代之是第一步。

未來幾年裏,後續還有很多配套技術可以投資發展一下的話,也是不錯的,比如液晶顯示器之類。

高成本的液晶顯示在台式機領域要取代老舊的CRT,一直要到千禧年前後,因為台式機不需要考慮便攜的問題,便宜和顯示效果好才是王道。但筆記本是不可能背著一個大鼓包的,要發展筆記本就必須搞液晶。

歷史上,一直到《廣場協議》發作之前,液晶作為半導體這個技術大類下的產物,一直是日本人的天下,夏普之類的日企長期占據絕對霸主地位。當時任何其他外國企業就算想插手,也不可能,而且這個行業跟芯片工藝一樣,是需要至少五到七年的前期虧損和基礎投入、再經歷漫長的無利磨合拓展市場。

可是在86~88這幾年,隨著日本人成本的提升、日元的升值,半導體工藝開啟了全面外流轉移向低成本地區的進程。

歷史上正是在這幾年,芯片領域的半導體工藝,轉移到了原本的灣積電。

而液晶乃至後來的其他屏顯工藝,流向了南棒,主要是被三星承接了,隨後立刻擴散到LG之類的企業。

這也得益於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讓南棒舉國之力投入了很多高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以國家之力給三星/LG這些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