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哥說到做到(第2/3頁)

但顧驁也不會讓錢白白閑著,如果沒事兒可幹的情況,就自動委托給彼得森好了。

黑石基金好歹也是美國歷史上直到21世紀初,都還投資業績非常好的基金公司,屬於那種到08年次貸危機之前都沒什麽事兒的。閑錢放在那兒細水長流操作總歸是可以有的賺的。

這種情況下,顧驁自從去年下半年跟王列交惡、找到借口打壓和布局吞並王安電腦之後,就開始讓彼得森瞄準科技股了。

尤其是麥克納馬思跟顧驁聊過、讓他寫那本《創新者的窘境》之後。顧驁剛開始動筆,就意識到了他自己能理解87股災的前因後果——

除了此前牛市太牛導致的回調之外,87股災主要就是因為美國人‘看不懂科技股牛逼的可持續性,所以高估了科技股市值’。

而等他們終於學乖,會看了之後,股票就必然大幅度回歸理性。當然,還有超出“回歸理性”這個合理回調之外的額外恐慌。

這讓顧驁覺得,他對股災的可控性又強化了一些——只要美國股民公眾對科技股的模型誤判沒有戳破之前,股災就不容易發生。

而什麽時候戳破,顧驁是可以影響的。

所以,他雖然不能預測股災,也不能延後股災,卻可以適當提前股災。

至於提前多少,完全看媒體掃盲的力度和進度。

顧驁的這種認知,為彼得森和黑石基金把握大局觀,在委托資金的時候,顧驁告誡彼得森幫他盯緊了那些跟當初研究過的德州儀器模式相近的公司。

也就是“目前正在壓縮研發開支、未來財報還會做得更好,而其目前主力科技產品距離下一代換代、徹底暴露代際競爭力匱乏隱患,還需要幾年時間”的公司。

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凡是看到這類公司有市盈率還未充分被評估、消化的,就果斷買進,然後堅持在牛市中持有,除非發現其市盈率被市場充分預估了,或者其產品換代有提前的可能性,否則就保持住中線持有,別賣出。

至於具體的評估功課,就交給彼得森這樣的專業人士去處理了,顧驁只提供大戰略。

這樣的組合模式,對先知先覺的要求很低。顧驁相當於是一個另類的巴菲特——

巴菲特也只是一個“只投資自己研究很深刻、徹底懂得怎麽估值的行業”的投資客罷了,他很有敬畏之心,也很懂適可而止,不碰自己不懂的。所以巴菲特從來不投新興的科技股。

顧驁也很有敬畏之心,也很適可而止,只不過他恰恰相反只是對科技股最了解,也只投科技股,而絲毫不碰其他他不太懂的傳統股。

他相信,在87年這個節骨眼上,沒人比他更懂科技股的結構性泡沫所在。

如今,隨著《創新者的窘境》被普及得越來越為世人所接受,顧驁覺得這裏面的信息不對稱,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

所以,他關照彼得森可以開始在高位減倉,逐步退出了。

第一批‘裁了研發部,但兩三年內還看不出症狀’的德州儀器型股票,在4月下旬開始被陸續拋售,5月份後繼續加大拋量。因為拋盤的成交量規模有上億美元,著實微微造成了一些震蕩,不過在美股整體大牛市的環境下,還是被完全吸收了。

彼得森估計,整個五月份,連帶著部分股票上稍微加的一兩倍的杠杆在內,可以脫手的資金大約有三四億美金,純收益可能有一億多。

對於顧驁最窮時候也保持在五億美元以上的本金而言,這種利益並不算誇張,大牛市中是很正常的。當然考慮到套現規模,就有點可貴了。

後續6月份,彼得森還能撤出更多的資金,按照這個節奏,如果撤得快的話,暑期7月份可以吧所有資金全部撤完,並且保持總計兩三億美金的保低收益。

如果顧驁允許他撤退得更慢一些,多給一量個月時間,到暑假結束再拋完,甚至三季度末再拋完,彼得森估計還能多賺不少——總的純利會從兩三億的規模,上升到四五億美金。

當然代價也是相對的,那就是如果在這幾個月裏出現大盤波動,或者市場信心提前醒悟,尾盤會砸在手裏一些,到時候不得不割肉。

顧驁還是傾向於前一套方案,就是六月、七月盡量拋完,寧可少賺一點。

顧驁也不是喜歡靠金融投機賺錢的,雖然好幾次他都發現這個來錢更快更容易,讓人有種懶得再去做實業的惰性。

不過顧驁始終警醒地告誡自己:他這次順帶的資本操作,賺錢還是其次,關鍵是要建立起自己在美國商界的神級威望。

他要把自己從一個殺出二十分之一重圍、幹掉雅達利的幸運兒形象,變成一個兩次渡劫都成功、四百分之一幸存率的位面之子。他要下次再有類似《創新者的窘境》這樣的觀點拋出來時,整個市場對他言聽計從,不敢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