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哪怕是批片也得賣(第2/2頁)

顧驁笑道:“那海處長覺得我這兒怎麽樣?以後凡是拉來的外資、到這蘭亭影城取景的合拍片,是不是都能不占用引進指標呢?”

80年代乃至90年代,國內每年引進多少外國片,是有配額的。所以很多超出配額的電影,又想進入中國市場,又想賺分賬式的錢,那就巧立名目找點兒沾邊的元素跟中方合拍。

不管是用了中方的場地取景、還是用了中方的劇本、導演、演員,或者單純是允許中方稍微出資占點股,只要跟“合拍”沾了邊,進來就容易不少。

“這有何難,顧總也是港商裏搞合拍片的第一人了。”海處長覺得以顧驁的實力,完全沒必要擔心這個問題。

不過,顧驁很快就循序漸進了:“那如果是100%外資的呢?我前些年,在好萊塢也拍過不少作品,不過一直沒有機會回國發揮余熱,也挺可惜的。前些年,我看總公司和有關部門的基調,是引進外國片一定要有教育意義、有社會價值,所以我也不敢問。今年,似乎風向有所松動?我看那些純商業娛樂的片子,也開始引進了。不知,海處長對我手上的片源,是否感興趣呢?”

歷史上,85年確實是國內引進外國片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史泰龍的《第一滴血》就是這一年引進的。

在此之前,國內買外國片還有點扭扭捏捏,一定要買“有意義”的片子,不能完全是圖一樂、追求視覺享受。

只不過,如今《第一滴血》因為當初是顧驁的米拉麥克斯發行的,所以相當一部分海外發行權當時就顧驁自己一口價打包買斷了,只要他不轉售,國內也就沒處買。

此刻,聽了顧驁的這個提議,海處長立刻很羞愧地說:“今年確實對純粹追求視覺享受的電影,放得比較開。但顧總您投拍或者包發行的,那都是比較近的好萊塢頂級大片吧?咱中影進口買不起呀。

有關部門給的一年15部的批片指標,但總公司只給我們50萬美元預算,攤下來一部電影只有3萬多美元的預算。3萬美元能買到啥?您的《終結者》、《第一滴血》這樣的大制作,我們是想都不敢想。

要想買好片,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挑西方世界已經上映了二三十年的老片,這樣的話片商為了發揮點余熱、剩余價值,說不定還肯賣。如果是近年的新作,怎麽都壓不到這個價的。

我舉個例子吧,今年咱中影進口買的最貴的一部,是奧地利三十年前拍的《茜茜公主》,咱為它擠出了5萬美金的預算,把其他片的錢都勒緊勒出來的。

明年,總公司開了會,說要調整戰略,集中資金弄幾部全國人民都熱切想看的。咱準備把全面三分之一的預算,集中到兩部電影上,目前暫定的是好萊塢三十年前的黑白老片《羅馬假日》,和英國人二十年前的戰爭片《倫敦上空的鷹》。

其中,第二部還是政治需要。今年年底,布列塔尼亞國會和女王可能就要正式簽署批準歸還香江的法案了、明年女王可能還要來友好訪問,所以《倫敦上空的鷹》錢是不能省的,一定要買。明年的預算,是空前的緊張呐。”

事實上,按照歷史原本的軌跡,明年中影進口的預算,會比海處長設想的還要緊張——討論中的《羅馬假日》,最後都因為非買不可的《倫敦上空的鷹》,被擠掉了資源,後來又多拖了一年、拖到87年才進口。

所以,顧驁剛一提出“想賣片子給中影進口”時,對方會如此苦手,也就不奇怪了。

除非,顧驁在交易模式上做出創新,給出大家滿意的價格。

“那我們能在合作的商業模式上創新麽?”顧驁試探著問。

海處長一愣:“怎麽?你想分成制不成?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國內的票房計征體系本來就很落後。中影總公司跟外商談判的第一條鐵律,就是不接受分成,只接受買斷。”

顧驁:“我可以接受買斷——但是,能不能設定一個期限,比如‘買斷一定的時間’。如果這一點可以談,我想我可以降低很多價格,哪怕兩三萬美元一部,也不是不能談。”

海處長:“什麽叫買斷一定時間?”

顧驁:“也就是,花幾萬美元,買斷一部電影一年或者兩年的大陸播放權。在這段時間裏,在大陸,所有官方影院都能隨便、不限場次播放。不過,一年期滿後,全部下架,以後也不許再重播。”

海處長摸了摸下巴:“這倒是個辦法,不過估計還是降不了多少,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我可以細致請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