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人文主義逼格(第2/2頁)

參觀完宋六陵博物館,山下義久又去看了隔壁的越王陵展館。

這些地方數年前本來都已經是茶場了,所以周邊還有些茶樹和梯田沒被復原——只要是陵墓建築和紀念館用不到的地皮,都可以把茶樹和梯田繼續留著,這也是顧驁當初恢復的理念之一,沒必要矯枉過正。

山下義久看了,稍微贊嘆了幾句,然後就注意到了一個小設計。

那是越王陵展館前的一片山間堰塞窪地,種著稻田,如今正是三月天,已經有農民在田裏插完秧了。

旁邊放著春秋戰國時代的古代農具,連生產環境都是復古的,並且樹了解說牌。

“一塊仿造兩千五百年前生產方式的稻田,都能作為歷史考古展示?顧桑,這就是您說的‘模仿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和惠靈頓新西蘭國家博物館復原土著生活’的展示理念麽?不過,為什麽選擇區區一塊平平無奇地稻田呢?”

山下義久也去過加拿大,參觀過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主要是據說那兒的甲骨文最多,而山下義久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又錢多條件允許,怎麽可能不去看呢。

當年中國民國時期被發掘的甲骨文,大多數都被荷蘭當地人賣給外國人了,輾轉後落到加拿大藏家手裏的最多。

(注: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曉說》上訪談過一些考古專家,去皇家安大略親自看過,說那兒的主要是偽造的。當時民國的荷蘭農民們聽說白人喜歡高價買有字的骨頭,就把牛骨刻上那種仿古的筆劃,然後跟煮茶葉蛋一樣配方煮了做舊,再埋土裏重新挖出來。那時候洋人不專業,大多數就被這種骨頭騙了。)

但是,看顧驁這邊的設計,顯然比皇家安大略設計的“因紐特人原住環境復原”更加古樸,沒什麽看頭。

難道另有玄機?

就在山下義久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顧驁笑著解釋:“這個讓穗子和你說吧,我當初沒工夫規劃,只是把設計思想理念跟她說了,她自己翻閱古籍查到的典故,就想復原一下,便於歷史教育。”

山下義久連忙請教:“還請蕭小姐賜教。”

蕭穗整理了一下思路:“山下教授看過《國語》麽?”

山下義久:“左丘明著《左氏春秋》、《國語》,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史的當然都看過。”

蕭穗:“那你可能沒注意到《國語》裏有一段,記載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放回後的第七年,吳國饑荒,向越國借糧。勾踐本不欲借,與範蠡商議:今其稻,蟹不遺種,其可乎?翻譯過來,就是勾踐覺得,吳國今年稻苗都被螃蟹禍害完了,必然大饑,是否能趁機討伐滅吳。

但範蠡認為‘吳亡天象已現,人事未到,宜緩圖之’。所以勾踐又忍辱負重,借了一批煮過又曬幹的稻谷給夫差,作為吳國次年的種糧,第二年吳國種了這批煮熟的糧食,再次顆粒無收,國力再度重創,勾踐才終於下定決心跟吳國翻臉。

這些歷史大事,山下教授您看古籍肯定都是注意到的,但您一定沒注意到:吳國人是因為前一年春季灌溉的時候,沒有注意在水源中清滅大閘蟹,所以導致蟹苗趁著陽澄湖泛濫、灌入姑蘇稻田,最終形成這次大災難的。

我們今天在這裏還原的這片展區,就完美復現了2500年前的農業作業場景——把堰塞的蟹塘作為稻田的灌溉源,用當年的農具和工程環境作業,不用到秋天,就能看到稻苗全部被大閘蟹禍害了。

有這樣生動的例子,相信以後上歷史課的學生,在學到‘臥薪嘗膽、越甲吞吳’的時候,就不會再停留在冷冰冰的唯意志論了吧。他們會思考,注意到歷史的偶然,不再迷信:或許,吳國滅亡,有三分之一的原因只是大閘蟹成災呢?”

山下義久聽得啞口無言。

“這……這……這還真是新穎的歷史教育觀點,在下今日算是長見識了,相比之下,我們的歷史教育觀,還是太功利了,佩服,佩服。顧桑,我一直以為自己算是淡泊名利的,跟您的公益行徑一比,才知道是小巫見大巫了。我從沒在亞洲見過吧皇家安大略那種‘沉浸式教育’理念落到實處的博物館,您這兒是第一個,您的人文理念太先進了。”

顧驁笑著撇清:“這不是我的理念,是我夫人的理念,我只是隨口提醒了一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