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一槍崩了你

有了專業地產團隊參與,溫哥華房地產市場的吸籌工作進度立刻快了起來。

顧驁也沒跟霍少解釋遠期判斷的原因。

有些東西,哪怕對方肯保密,解釋多了也是沒必要的。

對方之所以相信他,更多是因為相信他不會拿著自己真金白銀的錢開玩笑——最後的合資比例,雙方累計弄了8億美元的資金,顧驁這邊連自有資金帶銀行融資,一共5億,霍家3億。

霍少當然相信顧驁這5億下去是真想賺一點回來的,所以只要顧驁的錢實打實進去了,他們就賭跟。

一周之內,溫哥華兩個原本房價比較低迷、但是公共交通最便利、最市中心的區塊,列治文區和博納比區,就各自有十片左右的單元街區接受了集體動遷。

相對而言,靠近美加邊境的索裏區、以及北郊靠近半山的富人區北溫哥華,樓市受到的沖擊波動相對較弱。至於弗雷澤河上遊方向的郊鎮如楓樹嶺這些,顧驁和霍家的資本更是碰都不會碰。

如前所述,溫哥華的核心市區,是規劃非常方正的,一個住宅街區豆腐塊,就是200乘200米,10英畝、一兩百幢獨棟/聯排建築,500萬美元就能推平這麽一塊街區。

列治文區和博納比區各自十塊街區被吞下,陸陸續續也花掉了合資公司大約1億美元的資本金。

一個星期裏在地產領域花掉這麽多錢,也是非常嚇人的了。如果不是資本雄厚、心理素質強大的人,說不定自己都會動搖。

短時間內拿到那麽多房和地之後,整個溫哥華的樓市終於有了明顯的短期波動,再想收房就會導致房價整體上漲,比如至少比原先日常掛牌價溢價30%。

所以顧驁和霍少決定稍微緩一緩節奏。

這時,顧驁布局的另一個優勢就體現出來了,那就是他們買的,都是原先市中心比較便宜的房子——你沒有看錯,就是市中心便宜的房子。

因為在香江逃民潮出現之前,加拿大人的傳統地產價值觀,是認為市中心房子便宜、近郊更貴。

比如,在80年代,溫哥華市區的房子,是比弗雷澤河上遊、離市中心20公裏的近郊小鎮楓樹林便宜一些的。可是到了2010年代,市中心列治文這些地方,一套120方公寓能漲到80萬加元,可楓樹嶺還是只要30萬加元。

相對而言,那就是市中心房價漲幅比楓樹嶺要多三倍!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也是加拿大人跟華人的價值觀不同導致的。

華人覺得交通越便利房價應該越貴,比如國內後世宣傳“地鐵盤”,某些城市的樓盤如果剛好在地鐵站附近,就會貴很多。

但加拿大人是覺得,公共交通越發達,說明這地方越不幽靜,黑鬼也能隨便來,不安全,逼格降低了。

所以在城市主導價值觀從加式轉向華式的過程中,提前搶占加式價值窪地、華式價值高低,就有很大賺頭。

哪怕本時空因為顧驁的狙擊,來溫哥華的人數規模少掉一半,導致核心市區相對漲幅沒有三倍那麽誇張。那有個一倍,也足夠賺了。

這一倍的利潤差裏,拿出個三四成作為拆舊蓋新的施工和材料成本,其他的大頭都是超額利潤。

(注:這裏的“相對漲幅”是指核心市區比近郊額外多漲的部分。還要再乘以整座城市未來的平均漲幅,才是“絕對漲幅”。)

霍氏地產本來出國開發經歷不多,所以很多經理人剛來加拿大都沒注意到中西方價值認定的文化差異。跟著顧驁的思路做著做著,才漸漸體味到其中貓膩,隱隱約約開始暗贊合作友商的眼光高明。

不過,等他們徹底覺出味兒來,怎麽也得83年年初了吧。

另外,買夠了一定地皮之後,霍少就請了家族的設計師,統一規劃,開始計劃推平某些整塊區片都買到手了的市中心住宅區,準備拿來起高樓,搞高層豪華公寓。

因為區片規劃很統一,所以設計工作非常快,可以直接套成熟模板,加上勘測和拆除,大約最快12月份就能動工開建新樓。

這些自然是暫時跟顧驁沒關系,他只要負責按比例投錢、到時候分賬就好。具體賬目和開支有霍氏負責。

設計院、施工公司都用霍氏的名義解決,人家本來就是香江大地產商,來暫時還同屬英聯邦的加拿大開發一些項目,加拿大也是不會阻止的,甚至都沒有多想。

這樣的開發節奏,還有利於在消息徹底撕破之前,暫時穩定住溫哥華的樓市,免得提前暴漲——

因為顧驁和霍氏的收購過剩住宅,如今溢價已經上去了。而“拆掉平房蓋高樓”這種信息散布出去,是會增加人民對於“將來房子會多造很多,供大於求”的預期,從而把溢價打回來,繼續用較低價格買房。

所以,一邊收地皮一邊拆了起高樓,是逐次吞噬城市樓市溢價空間的最穩妥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