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各界人士代表歡聚一堂,熱情洋溢地觀看著央視主持的春節聯歡晚會。

台上紅歌盎然,台下歡聲笑語。

時間已經臨近午夜,一位真·德藝雙馨的前輩藝術家登台,帶著一個30來歲的徒弟晚輩,用脆亮的嗓音歌頌祖國,晚會也進入了高潮。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隨著最後一首紅歌唱完,老藝術家們還未下台。央視播音員、新中國第一個男播音員、晚會主持人趙老師,就拿著一張剛剛到手的提詞紙,步履從容地走上台去。

按照原本的晚會節奏,趙老師應該和剛表演的歌唱藝術家們客氣贊美幾句,然後公式化地宣讀一批“XX人民發來賀電”。

“下面宣讀一條來自我國駐美大使館發來的新春賀電,以及隨電喜訊……”

趙老師那渾厚熟悉的嗓音,帶著歡欣鼓舞的喜氣,字正腔圓地念起來。

電文裏,自然提到了某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駐美使館一起參加慶祝活動、一並聯署賀電。

滿場掌聲,熱情洋溢的氛圍更濃厚了。

央視的攝影師連忙把鏡頭轉向幾個在場的領導,把珍貴的鼓掌鏡頭錄下來。(電視台不播不代表不拍,錄像帶是存著的)

眾所周知,首長是非常繁忙的,才沒空全程四個多小時都跟著看節目,後來約定俗成都是11點左右才來轉一下,過了午夜後再走。

只有掌聲,只有熱情洋溢,並沒有震驚,但是,所有人都記住了這回事。

畢竟都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哪那麽容易震驚。

換位思考一下,後世看春晚的普通人,聽到電視台上一句“某某人民發來賀電”,一樣不會震驚,即使跟著喜訊,也就“同喜同喜”兩分鐘、感慨一下而已,然後就忘了。

只有有嗅覺的人,乃至曝光當事人身邊的人,才會真正注意到這麽一露臉的能量所在。

比如,立功者所在單位的全體領導、同事,肯定是要炸鍋,甚至膜拜的,進而推廣到學校、社區、家鄉,以他為榮。

比如那些天天真心鉆研新聞連播、想要仕途上進的人,對這裏面的先進才會特別敏感。至於平頭老百姓,連隔壁省的領導是誰都記不住,誰耐煩花這個腦子啊。

所以也就到此為止,並沒有必要進一步過度解讀。

……

第二天,某些報紙的新年賀刊上,湊趣地公布了一條加勒比某小國與灣灣斷交、與我國建交的喜訊,就放在第一版右下的角落裏,只占八分之一版面。

因為是新年賀刊,往常都是四個黑色大字報頭的報紙,被印成了紅色油墨的報頭。

在那篇紀念外交勝利的新聞左邊,也就是頭版最左下角的八分之一版面,簡單介紹了我國駐外各系統發回賀電、祝賀全國人民新春快樂,並在副標題上著重強調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前……”與使館人員共度春節、聯署祝賀的內容。

至於頭版上方的主體空間,則是對半開的照片和文字報道版面。

照片的內容,正是14天前、美國新總統李根的繼任典禮上,那張美聯社記者拍的全景照。

因為取景的角度略微有些斜,與總統正臉有30°左右的夾角。所以遠處的總統,位於畫面的偏右上方。而近處被拍進去的幾張觀禮嘉賓圓桌,座位也是有些側的。

照片底下的注釋,就占了整整七行字。

“後排站立:美國總統,李根。”

“前排左一: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教授;”

“前排左二:基辛格夫人;”

“前排左三:顧驁;”

“前排右三(背對鏡頭者):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教授;”

“前排右二(背對鏡頭女):布熱津斯基夫人;”

“前排右一:前顧問助理、奧爾布賴特副教授。”

照片右側的文字報道,算是一篇人物事跡專訪,只不過並沒有真的采訪顧驁,而是拿了他的歷史成績、調了档案、再問問學校和單位領導,拼湊出來的。

如果非要舉個例子類比,大致相當於1963年《向某某同志學習》的報道生成過程差不多吧。

簡單粗暴地說,顧驁這次要是在伊拉克犧牲了,那他的知名度配合這一波宣傳,大致可以和那些前輩差不多。

但是他沒死,沒到蓋棺論定的時候,所以影響力還差一截,至少還沒資格被人教版語文課本提到。

實事求是,如果只追求知名度的話,其實那年代最高級別的獎勵,就是寫進中小學語文課本。比《人人日報》和央視、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什麽的都有用。

尤其那時候只有人教版,沒有自選教材。進了課本的,就意味著全中國人人都要認識你,甚至強制性逼迫背誦,不背就會不及格,不背就會不畢業。哪怕幾十年後,不管馬風怎麽折騰露臉,真的科學統計一下,知道他名字的人還是沒有知道魯迅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