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終極燒腦

周一中午,顧驁從學校圖書館借了一大堆相關期刊和專著,幾乎堆滿了半個後備箱,然後開車回到他剛買的波托馬克河畔別墅。

然後,開始閉門讀書,研究前沿學術動態,懸梁刺股為周五的匯報做準備、先寫一個課件的提綱草稿出來。

喬治敦大學的圖書館非常良心,居然能借到80%的課題所需專著,只要你拿得出學生證。

剩下20%太冷僻的內容,顧驁則選擇了直接買——美國人的教材是真滴貴,1981年的物價,隨便一本輕輕松松就100多美刀。顧驁為了準備一次學術報告,一次性花了1000刀。(主要是因為他剛來,對基辛格的研究零基礎,什麽都得買。)

一個研究生如果不想費事排隊預約,大手大腳一點,每學期光買書花掉數千美金,都是稀松平常的。

或許有人會以為這是美帝的知識產權保護做得好導致的。

但其實這裏面的錢大多數也不是著書立說的人賺走了,而是幾家專門的學術出版社賺走了。

作者或許只拿到20%,遠比後世最黑的網媒分成比例都低得多,簡直不把學者當人。

比如最著名黑心的Elsevier出版社,哪怕是在1981年,都壟斷了全球頂級學術論文刊量的15%,到2018年更是暴漲到了全球三分之一。其余還有ACS、新澤西的Wiley,加起來也占10%。(Elsevier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但其實就是美國人控制的出版社)

相比之下,美國以外的世界,哪怕是最頂級的學術出版社,如德國的Springer、英國的泰勒弗朗西斯,就沒那麽牛逼了。

說到底,是美國三大社的人占據了“我有資格定義誰是全球最牛逼、誰是全球最聰明、最前沿”的定義權。頂級學者如果不到他們出版社控制的期刊上發文,就說明你的學術成果不夠高級。

歷史上蘇聯解體後,美國三大社的話語權暴漲了一波,就是因為他的“牛逼定義權”進一步提高了。

所以,美國看似是市場經濟,什麽行業都能準入,但某些學閥可以設置門檻的行業,小圈子壟斷就非常明顯了。

無論醫生律師還是學術出版,但凡美國哪個行業收費特別貴,多半是因為先進圈的人可以卡毒邊。

確保後續誰是‘紅衣軍’、誰不是自己人;誰是真心拜碼頭分贓、誰是想混進來掀桌子降低行業成本,然後一個個分門別類安排得明明白白。

反正層層選拔後、能爬到倒數幾個毒圈的高級知識分子,人數一共就那麽多,總能分化拉攏完的。

又不是廉價勞動力那種喪屍潮。

……

顧驁切身體驗了一把美國的學術壟斷黑暗,內心瘋狂吐槽了一把。

不過也就僅限於吐槽,反正他是有錢人,沒想改變這個現狀。

事實上學術期刊貴得這麽殘暴,還能幫他篩選掉一批窮苦但好學的競爭對手呢。

他現在可是站到美國的既得利益階層位置上,看到社會弊端捂蓋子都來不及,美國越不公他越好上下其手。

“教授安排這個課題,看來是因為他自己就是秘密外交的高手,所以想從學生中,找出如何在現有制度制約下、把秘密外交的優勢發揮到最大的後繼之人。”

看完最初幾篇綜述後,顧驁掩上期刊,內心先得出了一個初步結論。

首先,基辛格是真心做學問的,也是真心在考驗顧驁,這兩者不矛盾。

真正的牛人,都是在做日常真事的過程中考察人的,不會特地弄個扭曲的無厘頭。

所以,這個成果做好了,是確實有實用價值的。

誰知,也不光是對美國有利,對那些跟美國談判的國家,同樣有利。

比如,這一次基辛格讓大夥兒重點看的“威爾遜總統/蘭辛國務卿參與《凡爾賽條約》”案例,以及許多50年後解密出來的文档(1970年解出來的),就顯示了這樣的情況:

巴黎和會和《凡爾賽條約》的大致情況,中國讀者應該也都是挺了解的,就不多水了,反正是個欺淩德國的分贓會議。

基辛格給的案例材料裏,就強調了兩個點:

首先,美國自己雖然參加了半年的全程談判,但最後卻沒簽成《凡爾賽條約》——威爾遜總統去談了,談得很艱苦。可他最後回國,卻被國會卡了,投票拒簽。

其次,當時蘭辛國務卿反復勸阻威爾遜總統親自參加談判,覺得總統出面會導致回旋余地減小、談崩概率變大。

而盡管外行總統一意孤行、釀成了與國會的對立後,蘭辛依然試圖補救,並且通過秘密外交讓英國人和法國人暗中作出了一定讓步。(當時國會反對簽約、針對的就是讓步前的條件,如果英法確實讓步了,國會就沒借口作梗,美國就可以簽了)

但因為行事不秘,蘭辛斡旋讓英法讓步的事情被威爾遜知道了,威爾遜覺得丟了自己的面子和國際威望,堅持不答應以讓步後的條件簽約,必須以他從巴黎帶回來的原文簽約,最後導致徹底談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