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文化差異(第2/3頁)

他父親陸北伐靠著在士林官邸當低級侍從武官,認識的人面廣,所以他母系的親戚靠著這層積累的人脈做點小生意,分潤一部分反哺陸家,他才能來紐約讀書。

而正在陸光復驚訝之間,第一道前菜就已經上了,那奢華的菜式,明顯是陸黑二人從未見過的。

“100萬美元而已,拿出家產的兩成豪賭一把,有時候也挺好的,反正我年輕嘛。”顧驁一點都不當回事的樣子。

陸光復這下是徹底震驚了。

他沒想到,大陸來客居然這麽有錢。

完全顛覆了他多年接受的宣傳。

“表弟,你到底是學什麽的?怎麽會在投資上這麽大手筆?”陸光復覺得臉上火辣辣的,他一個哥大金融系畢業的,居然在期貨投資上還不如一個外行大手筆。

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顧驁的投資能不能賺。

哥大的金融系,可是號稱華爾街大鱷子弟的後花園、全球排名第一。一磚頭丟過去砸死十個學生,七個家裏都是華爾街的銀行家/券商。

面對疑惑,顧驁當然要回答:“我學國際關系的吧,或者說,外交專業——我是大陸外交學院的,一所外交部專屬的專門學校。”

陸光復當然沒聽說過外交學院這種靠行政權撐起來的學校,想了想後,才恍然大悟:“哦,那就是跟我們的喬治敦大學差不多了?屬於專門學校?”

“可以這麽理解。”顧驁也找不到更恰當的比喻。

喬治敦大學,在世界上並沒多大名氣,在美國國內也比常青藤八盟校弱一級,常年只能勉強排進美國前20名的大學。

不過這所學校的區位和歷史,就注定了它在特定領域很強——該校建立於1789年,也就是華盛頓當選總統、美國正式開國那一年。而學校的選址,也正是在首都哥倫比亞特區。

(注:美國首都選定後的前10年,只能叫哥倫比亞特區。要到建國10年後的1799年,華盛頓逝世後,為了紀念華盛頓,才把首都改名為華盛頓D.C)

從喬治敦大學建立之後,這裏就約定俗成有了一項使命:讓退任後的國務大臣發揮余熱。

國務大臣也就是後來的國務卿,其實是同一個詞,國內翻譯不同,是因為美國早期的國務卿其實要輔佐總統幹很多事情,當時只有一個“部”。

後來才慢慢分出越來越多的“部”,國務大臣的職權一塊塊被分出去,最後只剩一個相當於其他國家外交部長的職權,漢語裏也普遍習慣把其他職權分完後的那個角色,翻譯成“國務卿”。

這項歷史200年來都沒變過,比如三年前卸任的前國務卿基辛格先生,如今就暫時回到喬治敦大學去教書了。如今正準備沖擊下一屆國務卿的布熱津斯基,在沖擊失敗後,歷史上也去了喬治敦教書。(因為他失敗了,哥大看不起他,沒讓他回去教書。而喬治敦約定俗成是要為找不到出路的國務卿兜底的)

因此,喬治敦大學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和西點軍校人設相似的存在:西點軍校需要永遠為美國提供國防部的武職人才,而喬治敦大學需要永遠為美國提供國務院的文職人才。

所以自從一戰結束之後,全世界都公認喬治敦大學的“外交與國際關系”專業,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六十年來從未有人質疑。畢竟你在校園裏隨便都能看到七八個卸任的前國務卿來這裏撈活兒。

你到了喬治敦大學,如果可以讀國際關系這個最強專業,那麽出去之後的逼格,是絕對不輸於常青藤八盟校的。辣雞的只是喬治敦大學的其他專業學生而已(相對辣雞而已,再辣雞也是美國前20名)。

而聽顧驁默認他是“即將畢業於東方的喬治敦大學”後,陸光復對顧驁的學歷水平也就不敢輕視了,拿他當頂級學霸對待。

這個表弟不但超級有錢,讀書也是這麽牛逼。

“那你這次來美國,有什麽正事兒麽?你的行程是怎麽安排的?我能盡地主之誼的話,一定盡量幫你。”陸光復殷勤地示好。

顧驁:“也沒什麽,主要是考察考察,想為我朋友的一個電子企業謀求技術合作。目前暫定的合作意向是庫卡機器人,後續可能要再去矽谷。”

陸光復沒想到是這麽技術的投資,他這個純金融和法務的家夥恐怕幫不上多少忙。

他想了想:“需要我幫你提供法律服務麽?我怎麽說也是哥大金融系畢業的,國際商法也在學,幫你擬定投資合同、規避一些障礙風險,還是可以的。不過你這個產品,貌似是很偏向於數字化的?或者說計算機?我們學校的灣灣老鄉會裏,我認識一個計算機系的學弟,他叫李開富,也算是天賦異稟了,大二就跟著導師搞過一些自動化編程的課題,不知道你用不用得上?如果不忙的話,到時候也見一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