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戰略級忽悠

對於實在無法巧立名目在用途層面掩飾的技術,顧驁確實另有辦法解決,那就是在采購方的身份層面,進行掩飾:

正如哥買一架武裝直升機,當然可以像凱奇叔在《戰爭之王》裏演的那樣,把火箭發射巢和地獄火導彈拆掉另運、然後把機體本身按“人道注意救援直升機”報關,填上一個布基納法索的收貨地址,最後給軍火出口國的某些要害節點的海關官員暗中不可描述一下。(電影裏這個情節是拿80年代真實案例改編的)

但如果哥買了一枚小型導彈,小到不能把彈頭改成衛星那種,那當然不可能為這枚導彈編造出一個非軍事的用途了。

這時候,你就得乖乖地名副其實,打著買導彈的旗幟,也實打實走買導彈的路子。

但是,導彈買主是誰,依然是可以作弊的。

在和平年代美國人的軍售或者工業母機相關裝備的銷售,都是嚴格全程監控的——

舉個最通俗的例子,就像顧驁此前去好萊塢買敏感的高端器材,人家還會派個技術支持工程師全程跟班,名義上是提供技術服務,實際上兼職防止你拆開測繪。

但這種監控也只在和平、透明的環境下有效。

如果明年要買一枚導彈的人,不是某國政府,而是阿富汗的遊記隊呢?美國人怎麽確保查賬?

理論上,他會派出一個個中情局的特工,滲透進去當教練,順便監控用途。但教練總會被邪惡的蘇軍殺死,或者出現各種意外,總之不如和平年代那麽透明。

(注:嚴正聲明,主角只是提綱挈領出謀劃策的,是總結經驗、定指導文件的人,不負責具體行動,請不要把主角當成間諜。他不會親自去阿富汗,本書也沒有相關劇情。也絕不會跟阿富汗的外來邪惡勢力交易,這裏只是打個比方。)

又比如美國政府明明對伊拉克和伊朗都很仇視——對伊拉克仇視是因為73年侯賽因國有化油田開始就已經仇視了,對伊朗則是79年2月伊朗變局之後。

由於美國不方便向兩個他們定義上都屬於邪惡國家的國家賣東西,就要找代理人。

這時候,如果一家在伊拉克的、明確有伊官方和軍方隱約背景的采購公司,通過代理人輾轉掩飾買到了東西。這些東西最後也確實炸到了伊朗人頭上。

只是在爆炸之前的時間差裏,有沒有被人拆開過、研究過、或者偷工減料弄下一塊材料回去化驗……

你美國人總管不著吧?

東西炸都炸了,死無對證,臨死之前那段微小的時間差發生了什麽,鬼知道呢。

歷史上,阿富汗也好,伊拉克也好,對於某些技術遠遠落後美國好幾十年、並且有心二次工業化的國家,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可惜的是,作用沒那麽大。

因為他們沒有預測到伊拉克和伊朗必有一戰,沒有提前作好準備工作和調研功課。等80年9月底兩伊戰爭正式爆發後,甚至一開始都沒覺得這會是一場持久戰爭。

因為戰爭最初幾個月,大家都是覺得伊拉克利用偷襲優勢節節進攻、直到81年2月底伊朗第一次反攻後,國際分析家們才認為戰爭有長期化拉鋸戰的可能性。

同理,蘇聯人對阿富汗的動武,一開始也被認為是一場秒殺式碾壓,許多國家沒有預料到阿富汗的遊記能撐到美國人暗中摸索到援助渠道,也沒料到美國人真肯下血本援助。

等一切明朗,起碼都是81年年中的事情了。再定計劃、做可行性研究,以及考慮80年代的慢性子、不敢放手,真正動手,都82年下半年了。

而國內對巴桶灰區技術的追趕,不憑借外力都能在84、85年左右自然完成,所以最後也就縮短了幾個月吧。投入不小,產出也不是很大。

相比之下,如今顧驁插手了外交學院的這個課題,那就相當於是提前知道了結果再反推求論證。

伊拉克還沒開打、阿富汗還未泥潭,他就先想好了“泥潭之後如何利用”的對策,到時候今年10月份之後立刻就能著手實施……

自然會比歷史同期加快18個月進度。從而最終實現“通過顧驁這個課題,節約相當於20家國家級科研院所1年科研能力”的目標。

當然了,這一手只是前一手工作的補充,畢竟軍事采購只是給那些無法偽裝成無害民用采購的技術兜底的。民用的東西,還是該走民用的工作路線,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同時,“具體怎麽利用兩伊和阿富汗來巧立名目套殼子”,那都是課題後半部分的任務了。

就像很多讀過研的都知道,讀研第一年只是正常上課、了解前沿技術,第二年一年都是做“開題報告”、並且最終完成“開題答辯”。

第三年,才是實打實把對策部分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