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1章 另辟蹊徑(第2/2頁)

就好像星光電視台此前將自己的片庫租賃給奈飛一樣,他們擁有迪士尼和索尼的版權,而等星光電視台、迪士尼和索尼意識到了在線流媒體的劃時代意義,他們可以隨時把版權回收,然後自己動手。

現在BBC電視台也是如此。因此、客觀來說,也沒有那麽驚世駭俗。

盡管如此,藍禮和魯妮的淡定還是讓安迪有些泄氣,吐槽了一句,“好吧,你們就連一點懸念的氣氛都不願意配合,這真是太無趣了。”

魯妮輕笑了起來,“所以,前提是什麽?”

“前提是,他們希望與我們合作制作一套劇集,放在堂吉訶德頻道,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收視人數可以超過三百萬,BBC電視台就願意和我們完成簽約。”安迪一鼓作氣地說出了結果。

如果就連如此數字都達不到,那麽BBC也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和風險瞎折騰。

藍禮確實有些意外,但認真想想,亞歷山大和安德烈確實不可小覷,而BBC方面則是空手套白狼——合作協議的利益分配才是真正的關鍵難題,那麽,BBC願意試探性地給予西西弗斯影業一次機會,也就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了。

“他們希望與我合作?”藍禮終於開口了。

安迪點點頭給予肯定的答復,“他們還是希望你能夠擔任制作人,最好是主演,然後給了我一個手頭上的項目,想要征詢你的意見。”

藍禮點點頭表示明白:依靠他的號召力,在流媒體之上吸引三百萬的收視人數,站在BBC的立場來看,確實值得嘗試——這裏的三百萬,就不是油管的點擊量了;而是真正付費訂閱堂吉訶德頻道的觀眾,換而言之,這個在線頻道必須吸引三百萬用戶以上,又或者是一百萬願意觀看藍禮作品三遍的用戶。

得到藍禮肯定的示意之後,安迪接著說到,“現在這個項目臨時名字叫做‘貼身保鏢’,與反恐行動有關。”

“貼身保鏢”?藍禮的眼睛不由一亮,難道是2018年BBC那部打破十年以來最高收視紀錄的優秀劇集嗎?

如果是那套劇集,那麽確實非常值得嘗試,男主角是一名飽受PTSD困擾的軍人、因傷離開戰場之後成為了倫敦警局要員保護局,前往保護內政大臣,因為政見不同,保鏢內心不得不面對劇烈的沖突。

但伴隨著安迪的簡述,藍禮就意識到,不是那一部劇集——整個概念體系非常接近,但缺少了關鍵要素。

“貼身保鏢”能夠創造收視、話題和口碑的奇跡,與“2018年”這個年份息息相關,因為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從難民問題延伸到一系列國家沖突——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爆冷、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2016年英國更換首相,緊隨其後的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等也都開始面臨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諸如此類,從歐洲到亞洲再到北美洲,就連南美洲和大洋洲都不能例外,全球的“氣候”都正在發生改變,恐怖襲擊和民族主義等等話題都正在引發越來越多討論,每個國家內部都必須面對時代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然後,“貼身保鏢”就出現了。

整套劇集與其說是反恐,不如說是整個世界格局的折射反饋到英國本土之上,內憂外患的全面爆發導致沖突不斷升級,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之外,原有矛盾也開始激化,而那些政客們的粉墨登場終究只是角逐利益而已,這對平民百姓造成了深遠影響。

男主角代表著飽受戰爭迫害的平民百姓,而女主角則被認為是影射後來的英國首相特蕾莎·梅。

種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碰撞之下,不僅為劇集制造了話題,而且劇集的深度、廣度、厚度都煥然一新。

現在才僅僅是2015年,世界格局正在焦灼,卻遠遠沒有浮上表面,這也使得“貼身保鏢”的故事框架依舊是那個輪廓,但實際內容卻遠遠沒有能夠達到“重拳出擊”的程度。雖然藍禮現在沒有看到劇本,但可以推測得到,質量應該還是有所落差。

“貼身保鏢”是一套優秀劇集,但它不應該出現在2015年或者2016年。

“……你有什麽意見?”安迪可以解讀出藍禮的眼神,他中斷了自己的話語。

“與時俱進的議題非常有趣,但現在火候還是不夠成熟,這應該再等兩年,看看世界格局到底會走向何方,我相信,創作團隊也能夠激發出不同的靈感火花。”藍禮實話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