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7章 緊身效應(第2/2頁)

首先,這不是真實人物傳記,而是根據真實人物經歷演繹出來的故事。

其次,這不是一個勵志故事也不是一個反應社會問題的故事,嚴格來說,科恩兄弟僅僅只是呈現出了一種狀態,而這樣的狀態對於學院來說沒有任何感染力——洛杉磯和紐約的區別就是最佳的鐵證。

再次,這是一部小格局作品,所有的故事重量全部都落在了勒維恩·戴維斯的身上,就連故事結尾也沒有升華或者提煉,科恩兄弟一貫以黑色幽默來嘲諷社會現實的犀利也變得溫和起來,缺少了些許重量。

最後,這是一部音樂電影。金球獎設立了喜劇音樂電影類別,但歌舞電影的時代早就已經遺留在了過去,上一部得到奧斯卡提名的音樂電影是2000年的“芝加哥”和2001年的“紅磨坊”,那就是最後的榮光;下一部得到奧斯卡提名的音樂電影則是2016年的“愛樂之城”,但這部作品講述的卻是好萊塢自己的故事——

誰都知道,學院是最為自戀的一群老學究,總是對於那些反應好萊塢的電影愛不釋手,“藝術家”是如此,“愛樂之城”也是如此。

綜合考量,“醉鄉民謠”根本就是頒獎季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類作品,即使是科恩兄弟加持也難以扭轉局面。

上一世,“醉鄉民謠”在金球獎之上贏得了最佳音樂喜劇類影片、最佳音樂喜劇男主角和最佳原創歌曲的提名,在英國學院獎之上贏得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音效的提名,而在奧斯卡之上只收獲了最佳攝影、最佳音效的提名——

一步一個台階地走下坡路。

其實,“醉鄉民謠”是“電影評論”、“村之聲”、“紐約時報”、“帝國”等雜志2013年年度十佳電影榜單的頭把交椅;並且在歐洲各大權威專業雜志之上也普遍躋身前十名,其中就包括了法國的“電影手冊”等等,但它的奧斯卡前景依舊令人唏噓。

從本質來說,這就不是頒獎季中意的類型,更多是沉浸在自己的藝術和夢想裏的落魄藝術家們喜歡的類型,就好像戴夫·範·朗克和鮑勃·迪倫之間的區別,紐約、巴黎和倫敦就為之瘋狂,愛不釋手、如癡如醉,卻不是洛杉磯。

這一世也是如此。

當“醉鄉民謠”在戛納贏得了一片掌聲的時候,業內卻普遍不看好這部作品的頒獎季前景,而科恩兄弟也承認,他們不是為了頒獎季而拍攝的,當初他們在尋找投資資金的時候也遇到了困難,就如同大衛·芬奇一樣。

索尼經典在安排策劃“醉鄉民謠”的擴映腳步時,始終保持小心謹慎,甚至有些太過拘謹了,側面也證明了這樣的觀點:如果想要將“醉鄉民謠”推入頒獎季的視線之中,他們需要更加用心也更加全面地規劃。

於是,點映四周——更為準確來說,應該是點映五周,“醉鄉民謠”的票房曲線創造出了如此出色的佳績,這才能夠引發如此諸多討論。

如果藝術電影的市場潛力遠遠超出了想象,那些資深影迷們依舊願意前往院線支持這些藝術作品,那麽票房數據以及後續錄像帶租賃市場都更加值得期待,這也意味著回收成本乃至於實現盈利變得更加容易,各大電影公司也都將更加願意投資那些藝術作品。

即使不為了頒獎季,也為了能夠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

繼而,大衛·芬奇、大衛·林奇、科恩兄弟這樣希望能夠拍攝出與眾不同作品的導演們就能夠尋找到更多生存土壤了。

順帶一提,歐洲電影和美國電影不同之處也就在於此。

歐洲電影依舊願意設立各式各樣的贊助基金來支持此類藝術電影,而藝術電影登陸院線之後也總是能夠尋找到自己的觀眾群體,實現收益,因此法國、意大利、德國以及北歐等等都常年可以看到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藝術電影。

美國電影則是以市場為導向,暑期档和頒獎季已經占據了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市場比例,乃至於更多,這使得其他電影幾乎沒有生存空間,電影產業的發展就漸漸陷入了死胡同——迪士尼才能夠越發一家獨大起來。

現在,先是“地心引力”打破秋季档的桎梏;而後是“醉鄉民謠”打破頒獎季的桎梏,業內人士怎麽能夠不關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