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0章 狂潮不止

“地心引力”在首映周末創造了歷史性的票房奇跡之後,討論浪潮就在社交網絡平台之上浩浩蕩蕩地鋪陳開來,熱火朝天、鋪天蓋地的景象著實讓人錯愕不已,秋季档的冷靜和肅穆已經徹底一去不復返,假期档還沒有開始,觀眾的熱情就早早地被調動了起來。

不僅僅是普通觀眾們,就連專業媒體也不甘落後地加入其中。

關於電影的結尾和主題,“好萊塢報道者”撰寫了一篇專題展開了詳細而深入的分析,不是分析電影的出色和偉大,而是分析電影畫面的構圖與深意,還有兩位演員對話內容細節的涵義與延伸,最終引導向電影的強大內核,進而證明這部作品的經典與獨特!

包裹在一個看似簡單看似薄弱的故事外殼之下,卻是一個恢弘而深刻的哲學反思主題,並且在無聲無息之中把所有的信息與思考全部都融入鏡頭和表演之中,不動聲色地將觀眾擺放在導演所期待的位置上,“阿方索·卡隆初步顯露出了大師風采!”

“好萊塢報道者”不是唯一一家湊熱鬧的新聞媒體,事實上,“紐約客”、“紐約時報”、“舊金山紀事報”以及“芝加哥論壇報”等等都紛紛發布了相關影評,以更加專業也更加深刻的角度進行分析:

為什麽“地心引力”這部作品能夠引發專業影評人的集體高潮?還有,為什麽各大媒體都將這部作品稱為“商業與藝術的完美平衡”?

從資深影迷到普通觀眾,從專業媒體到社交網絡自媒體,所有的所有都正在積極主動地討論著“地心引力”這部作品。

現在,秋季档的劣勢就變成了優勢,因為同期沒有其他競爭對手,距離現在最近的“雷神2”也還要三周才上映,這也使得整個市場都變成了“地心引力”的一家獨大!根本沒有任何一個競爭對手能夠形成對抗。

但這還不是全部,討論狂潮的內容還在更進一步地延續下去——

電影情節到底有哪些漏洞?不符合物理規律的?又或者說不符合現實定理的?超出現實和常識範圍的戲劇誇張手法到底有多少?

聯盟號、天宮一號、神舟號等等空間站都是符合現實設定的嗎?瑞恩·斯通所遇到的那些困難麻煩都是真的嗎?

電影裏出現的中文以及俄文是否尊重現實?瑞恩·斯通與地面電台連線的時候,那些中文台詞並沒有翻譯,是否具有深意?

瑞恩與艾利克斯兩個人之間的背景故事介紹,在之後推出藍光碟的時候是否會給予進一步的介紹?藍禮和魯妮又是如何完成表現的?

等等等等。

正是因為“地心引力”所帶來的真實感著實太過震撼,以至於討論聲和議論聲就根本停不下來,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環節都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最最重要的是,這些討論和議論都不是關於劇情的難解程度和燒腦程度,而是詳細逼真的觀影效果之後所帶來的後遺症。

這對於廣大普通觀眾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從首映式之前到首映周末之後,關於“地心引力”和“阿凡達”之間的討論就始終沒有平靜過,許多影評人也都認為“地心引力”所帶來的觀影感受是超過“阿凡達”的,“這是一部屬於電影院的作品”,這句話幾乎可以在每一個角落看到,現在普通觀眾們終於能夠隱隱理解其中的含義了,但如果想要更進一步地切身體驗,走進電影院顯然才是最好的選擇。

這就是票房了。

站在此時此刻,重新回顧2009年年末“阿凡達”的橫空出世,方方面面都讓人回想起了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

兩部作品在上映之前都不被看好,兩部作品都被認為是虧本買賣,前後兩次主流專業媒體都認為詹姆斯·卡梅隆正在玩火,超高額的投資、屢次耽誤的制作周期、難以理解的題材選擇、超出時代範疇的技術運用……所有的所有都在預示著,狂妄自大的詹姆斯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阿凡達”的首映周末票房確實不盡如人意,僅僅只有七千七百萬美元而已。

要知道,僅僅四周之前首映的“暮光之城:新月”,首映周末就橫掃了一億四千萬的票房數據,幾乎是“阿凡達”的兩倍,如此天差地別的比較,著實太過殘酷;更致命的是,“新月”的制作成本只有五千萬,而“阿凡達”則是兩億五千萬。

如此數據,就連二十世紀福克斯都已經涼了一半,更不要說各大新聞媒體了,所有人都認為詹姆斯這一次真正地踢到鐵板了,很有可能即將遭遇歷史上最殘酷也最糟糕的一次滑鐵盧,不少媒體記者都顯得有些幸災樂禍。

但誰能夠想到,首映周末結束之後,來自觀眾的贊譽之聲卻開始沸沸揚揚地彌漫開來,並且越演越烈,根本不需要等到第二周的周五,周一到周四的四天時間裏,“阿凡達”的觀影狂潮就創造了當年聖誕節的瘋狂景象,四天時間裏席卷了將近七千萬,驚艷得讓所有媒體都跌碎了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