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5章 蝴蝶效應(第2/2頁)

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業界專業人士普遍認為,失敗的原因就是湯姆·克魯斯。

其實和“黑影”的約翰尼·德普相似,湯姆也陷入了固定形象的窠臼,自2002年“少數派報告”開始,一直到2017年,湯姆出演了十六部電影,其中十一部清一色都是風格統一的科幻動作電影,進入職業生涯後半段之後,湯姆放棄了對奧斯卡的角逐,也放棄了戲路的拓寬,走上了亞當·桑德勒的老路,不斷地重復自己,在“動作巨星”這條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就連“碟中諜”系列也不例外,前三部時,宣傳的重點是“阿湯哥魅力十足”,而後面幾部的宣傳重點永遠是“阿湯哥戰勝年齡桎梏,不斷挑戰極限”。

在“明日邊緣”之前,湯姆剛剛出演了風格、類型、題材、故事都無比接近的“遺落戰境”,這部作品口碑一塌糊塗,票房更是僅僅只有八千九百萬,再再之前,“俠探傑克”、“危情諜戰”也都是清一色的似曾相識。

換而言之,“湯姆·克魯斯”就是當今美國最頂級的招牌之一,無數觀眾都因為他而選擇了走進電影院,但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在這個過程中,“碟中諜4”的回暖又讓人們恢復了些許信心,可隨即又砸得粉碎。簡單來說,“被騙了”,那種失望的感覺讓觀眾在悄無聲息之中漸漸流失。

除此之外,湯姆的個人執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帥氣、俊朗、年輕、矯健、朝氣,這是湯姆的形象品牌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延續這一形象,電影的宣傳計劃、劇本的角色重點、乃至於導演的拍攝手法,都會集中塑造出“阿湯哥”的如此形象;但事實是,拍攝“明日邊緣”的時候,湯姆已經五十二歲了,二十年前的形象塑造,二十年後始終如一,不知不覺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湯姆同時代的演員們,布拉德·皮特、喬治·克魯尼等等都已經轉型,只有他還在保持著“壯志淩雲”時樹立起來的偶像形象。

“遺落戰境”的兩位女主角分別比湯姆年輕十七歲、十九歲,“明日邊緣”的女主角則比湯姆小了二十一歲。事實就是,湯姆主演的作品之中,與他有正面對手戲的女主角,年齡差距在十歲以內的,上一次還是1992年的黛米·摩爾,當時兩個人聯手出演了“義海雄風”。

無形之中,那些因為湯姆形象的審美疲勞而漸漸離開的觀眾,正在越來越多。

縱覽湯姆·克魯斯的個人票房,自2005年的“世界大戰”之後,除了“碟中諜”系列之外,“明日邊緣”是唯一一部北美票房過億的作品,昔日的票房巨星,現在僅僅依靠著“碟中諜”品牌在延續著自己的演員生涯。

某種程度來說,“加勒比海盜”之於約翰尼·德普來說,也是同樣的效果。

這就解釋了“明日邊緣”的觀眾反饋——專業觀眾不看湯姆·克魯斯,而看質量,自然是拍手叫好;普通觀眾不看質量,而看湯姆·克魯斯,感受到了驚喜,但更多還是對“老一套”的失望。2013年的“遺落戰境”帶來的負面口碑效果,延伸到了2014年“明日邊緣”的票房失利之上。

當然,“明日邊緣”本身有沒有改善的空間?也許有,也許沒有,但這是一部商業爆米花電影,缺點的存在是必然的,只要缺點不會影響整個觀影的流暢度,那麽就是可以原諒的。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湯姆·克魯斯,還有以湯姆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問題:

宣傳定位,劇本輕重,角色塑造,拍攝重點等等等等。

但退一步來說,沒有湯姆·克魯斯的話,“明日邊緣”還能夠取得北美一億的票房嗎?

上一世作品的成本是一億八千萬,宣傳費用更是毫不手軟,但剛才安迪所說的情況來看,預算僅僅只有一億,就連項目推動都成問題,更不要說其他資源了。沒有湯姆,可能“明日邊緣”就真的要等到2014年才能上映了。

上一世作品的整個制作班底,除了導演之外,湯姆帶來了整個制作團隊,就好像不久之前剛的那部“俠探傑克”一樣。編劇是克裏斯托弗·邁考利(Christopher McQuarrie)這位憑借“非常嫌疑犯”闖出名號的編劇,是湯姆的禦用編劇,即使寫出了“致命伴旅”、“巨人捕手傑克”那樣糟糕的劇本,卻依舊和湯姆合作了“行動目標希特勒”、“碟中諜”、“俠探傑克”、“新木乃伊”等作品。

除此之外,攝影師、燈光師、美術設計、藝術指導以及制片人,全部都是湯姆的禦用團隊。

沒有了湯姆,“明日邊緣”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