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江城的能源問題

核材料有很多,C14材料絕對不是唯一的選擇,其余例如鎳63、鈷60甚至在核反應中常用的鈾235等等。

但是C14是目前最安全的放射性材料,在保證能源供應同時,C14的輻射劑量會非常低,即便沒有任何防輻射的外殼,人類所穿的衣服甚至一張薄薄的紙張都能夠有效的阻擋核輻射,而且盤古科技目前對C14的性能掌握的非常好,通過一定的隔離手段能夠做到0輻射溢出。

如果核能要走進民用,最主要的就是安全問題。大家可不希望自己的小區或者家裏有一個核反應堆,要是一不小心出問題,就造成嚴重的核汙染。

按照這種情況考慮,C14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最極端的情況,發生地震、火災、甚至戰爭等不可抗力,C14電池組發生意外,大不了也就是燃燒變成二氧化碳。

這種極端情況下,電池組的任何保護裝置都失效,讓二氧化碳C(14)O2彌散在空氣中。二氧化碳也會很快被空氣所稀薄,居民們呼吸了一些,人體接受的這種輻射劑量也不過是做幾次C14呼吸實驗受到的輻射而已,甚至還比上做兩次CT,畢竟C14在自然界中也隨處可。

更何況如M將C14電池應用在住宅區,盤古科技將會采用最安全的手段對電池組進行保護,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肯定是在應對的範圍之類。

綜上,以C14為原材料的核能電池,在安全系數上是一定可靠的。

那麽第二個問題,是在民用、商業住宅領域,核能電池是集中布置還是按照每一戶分開布置。

“集中布置方便管理,對現有的電力線路也不用大規模改造。”

“分開布置有助於核能電池的推廣和商用。”徐利民分析道:“試想未來,出門在超市購買一塊核電池,回家後就將電池安裝到房間裏,多方面。”

“這是未來的事情。”蕭銘擺擺手談道:“目前我們不宜對現有的小區電網做大手術,所以集中式布局比較好,方便管理和維護是很重要的因素。”

這兩個問題討論清楚以後,接下來就是技術和應用的問題了。

徐利民分析說道:“這樣看來未來能源公司的業績要爆表了。”

能量守恒定律是人類認知恒定的宇宙規則之一。

核電池在城市中的應用,其實就是將南安非核電站的核能存儲在核電池中(具體存儲方式為利用核能模擬宇宙環境,將C12轉化為C14),隨後將電池中的核能應用於生活之中。

南安非核電站的裝機容量並不高,支持江城一市的用電還行,但是城市數量多了就捉襟見肘。

所以物理實驗室一直在做兩件事:

一個是利用C14的物理性質,采用晶體折疊的方式提高單位面積內電子穿過的有效利用率,能夠在保證能量的情況下縮小電池的體積。

還有一個是實驗可控核聚變項目。傳統的核裂變核電站是絕對無法滿足未來城市對能源的需求。蕭銘也不希望未來是神州大地上到處都是核電站,所以只能用核聚變代替核裂變。

氚和氚發生核聚變生成氦4。

以一個氚原子和一個氘原子發生核聚變為粒子。

氘的相對分子質量為m1=2.014u,氚為m2=3.016u,氦為m3=4.002u,中子質量為m4=1.008u。

那麽m=m1+m2-m3-m4=0.018884u。

按照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為17.59MeV(兆電子伏特)。

而通過核裂變,以鈾235為例子,一個鈾原子發生核裂變產生的能量為17.6Mev。

表面上一個鈾核裂變產生的能量比氚和氘核聚變的多,但是平均到每個核子產生的能量,氚氘聚變就是鈾裂變的4倍。

再具體到一個完整的核電站,可控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將比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多,核材料用料少,核電站的占地面積也小。

未來在全球,只需要在特定的幾個地方建設可控核聚變電廠,所產生的電能全部注入核電池中,這些能源將滿足全球所有人的需求,1千克氫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約為6300000億焦爾,相當於2萬噸標準煤。也會實現真正的能源清潔化。

蕭銘再次談道理念中的綠色城市的建設。“江城屬於內陸城市,我們的能源主要來源於火電和水電,其中水電的占比也不算高,我們都項目有推廣意義。”

大學時期,在《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這門課上,蕭銘和任課老師的態度是一致的,在特殊的能源需求時間段,水電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但是兩人不贊成長期持續發展水電。

在目前的經濟條件下,水電能夠給人類能源很好的補充,修建大壩也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肯定是利大於弊。但是在主要河道上修建大壩,將自然形成的河流攔腰閘斷對上遊節流,這對生態和地質的影響是無法估算的。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一百年或者一千年,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就難以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