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王主任的宴請(第3/3頁)

賈士貞和唐雨林考察過的五個部門,算起來有近三十個人的考察材料要寫,當然,作為副處級的唐雨林自然是不會去寫的,所有的艱巨任務都落在他一個人身上。他沒有計算已經完成了多少,但他認為難度最大的,還是王學西和汪永這兩個人的考察材料。

這天早上,賈士貞照樣早早來到辦公室,拖地抹桌子,打掃完畢後,決定盡快把王學西的考察材料完成了。接著上次的標題,他先把王學西的自然狀況和個人簡歷抄了下來:王學西,男,1938年4月出生。山東泗海縣人,1957年參加工作,1963年8月入黨。初中文化。現任莫由省區劃設置辦公室主任(副廳級)……

在初稿過程中,賈士貞頗動了一番腦筋。他認真閱讀了考察記錄,回憶一些同志的反映,以及幾次和王學西的接觸,到底應該如何把握王學西的考察材料,這可是提供給上級領導掌握幹部使用的依據,也是從文字上給一個幹部定了位。他清楚,任何一個幹部,群眾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這其中也不乏帶著個人恩怨和感情色彩,但是對於一個參加考察幹部的同志來說,只要他全面了解了群眾的反映,盡可能廣泛地聽取多方面的意見,他會對一個幹部的優劣程度做到心中有數的。但是按照組織部門的行話“一個幹部的成績總是主要的”,所以,一份考察材料最主要的就是講工作中的成績,講優點。雖然不像寫小說那樣隨意虛構故事,虛構情節、人物,但盡量發揮想象力地描寫,也算是正常事了。比如“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工作積極”,“團結同志”等等。

寫完初稿之後,賈士貞反復看了看。他想,自己畢竟初次寫考察材料,考察幹部只是一個過程,而寫好考察材料才是自己的基本功。按照仝處長的說法,好的考察材料一定要三千字以上。按照這樣的要求,這篇初稿篇幅和字數都不夠,他只好再添枝加葉,沒話找話說。賈士貞覺得現在的自己就如同一個不稱職的編輯,居然在組織部裏湊字數!終於,他把王學西的考察材料增加到兩千多字了。

看著這份考察資料,一邊看一邊猶豫著。賈士貞突然又懷疑自己給王學西下這樣武斷的結論,是否對黨對人民負責任了?王學西揮霍公款,一次購買五十條中華牌香煙供自己用,還有群眾揭發他建大樓時的受賄問題,這樣的領導幹部也算“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嗎?52.9%的群眾認為他不稱職,這樣的領導是好領導嗎,能夠提拔正廳級嗎?還有那天,王學西面對車禍中那麽多受傷的旅客,眼睜睜看著那個老人抱著滿身是血的女人無動於衷,最後竟找借口開車跑了。難道這樣的人心中還想著群眾,還能成為為群眾辦實事的好幹部嗎?

賈士貞覺得自己已經不是一名組織部的工作人員,而是一個損害黨和人民利益的幫兇。就在這一刹那,他覺得自己變了,自從到了省委組織部,他變得膽小了,變得失去了正義和正直的優良品質了,頓時,滿臉燒灼感油然而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賈士貞放下考察材料,心裏充滿了內疚和自責,好像自己已經成了一個失去良知的禽獸。

下午上班後,賈士貞還是默默地琢磨著王學西的考察材料,拿起筆改了半天,依然不知道如何是好。下意識地翻著已經寫好的那些考察材料,自己現在可是為黨為群眾在選拔領導幹部呀!怎麽能把一個幹部說成了英雄,言過其實的地方太多了。他再次拿出唐雨林給他的“範文”,翻看了一會兒,覺著實在沒有辦法,多少年來組織部都是這樣辦的,他一個小小的賈士貞能夠破了這個規矩嗎,能夠改變這種體制嗎?千萬不能憑個人的好惡影響工作,那是一條危險的死胡同。一個領導幹部為黨為人民工作了多少年,成績能不是主要的嗎?寫考察材料就必須寫他的成績,而且要千方百計地尋找他的成績。即使他是一個大貪汙犯,群眾沒發覺,那就是好同志,就要找成績,就要提拔。想到這裏,賈士貞自覺心裏又得到一些安慰。決定排除內心的矛盾和幹擾,加快速度,把這些考察材料盡快地寫出來。

這就是組織部工作最基本的內容,沒有這些東西,一個領導幹部如何提拔呢?在這些考察材料中,賈士貞覺得唯有桑延華的材料寫起來最得心應手,也是他最滿意的一份材料,但是他能為桑延華做的也只能這些了。他相信如果僅僅憑考察材料的話,那桑延華在提拔時一定是優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