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恩師領導(第2/5頁)

姜松巖見龔老大多是向他匯報家鄉泊州市的情況,或者聽取他對家鄉建設的意見。龔老對家鄉是非常關心的,泊州是他於宏觀之外的一處重要的微觀關懷,具體到泊州的基本建設和一些細小的民生問題。

姜松巖任上泊州通了火車,有了直達北京的快車;建了跨江大橋;泊州臨江機場項目也已立項;古城泊州舊城區得到了妥善保護和修繕,新城區的建設在A省是最具發展眼光和規模的。沿江、沿海的綠色生態開發讓泊州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說一千道一萬,龔老對姜松巖做的最滿意的事,是疏浚了泊州有五百多年歷史的護城河,與一條蓄水豐富的內河貫通,使之常清和暢流,修復河流生態31公裏。

姜松巖是在征求了龔老的意見後采取修古復古的方法,保護了護城河兩岸的明清建築。而姜松巖的前任卻要填平這條臭烘烘的護城河,拆掉那些所謂的搖搖欲墜的老房子搞“世紀花苑”房地產。對姜松巖前任的這種做法,龔老提出過批評,不是在公開場合,是在得知姜松巖改造老護城河遇到阻力的時候。

龔老說:“要對一座城市的歷史負責。有歷史的城市不是白紙,不需要搞新美如畫。”

護城河項目完成的時候,龔老已退了下來。姜松巖拿著請央視拍的專題片去請龔老看,二十分鐘的DV龔老看得全神貫注,不時地說一兩聲“是這個樣子!”

在龔老的要求下,有的場景回放了四五次,龔老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這些地方和他兒時生活的關聯。指著一處青石碼頭,龔老說他母親每天都在上面淘米洗菜洗衣服。他甚至滿懷感情地背誦了一段他上小學時所作的名為《夜聽護城河》的作文。這是一篇詞藻華麗而又感情豐盈的文章,很難相信是出自一位十一二歲少年之手。泊州市档案館保存著寫有這篇作文的泛黃作業本。姜松巖對這篇作文是能夠倒背如流的,他卻沒有接龔老背下去,一是出於禮貌,二是他看到動情的龔老有淚光在眼鏡後面閃了一下。

姜松巖到環保部工作以後,去過龔老家一次,陪接任他的泊州市新市委書記丁榮發去認龔老的門頭。那一次龔老話不多,幾乎很少涉及泊州。倒是說到他自己的近況,他在著書立說,圓自己幾十年前的夢。

“有時間了,卻發現來日不多。所以,幹革命只爭朝夕!”說這話時龔老還是很樂觀的。他問姜松巖,“你知道我退下來之前有過什麽打算?”不等姜松巖回答,他告訴大家:“我最想的是到清華去當一名教授。但,由不得我!”說完,爽朗地笑了。

一直說不上話,覺得這時候是機會的丁榮發立刻說:“那我第一個去報您的博士生。”

龔老不笑了,指著姜松巖說:“小姜就不會說這樣的話。”

對龔老說的這句話,丁榮發事後一定會有很多想法。丁榮發以後多次到龔老家就再也沒有邀請過姜松巖。這個書記只幹了一年多一點兒就調走了,是在泊州待的時間最短的市委書記。

離京前要不要去拜訪一下龔老?姜松巖考慮過,為此事他猶豫不決過。他有很多不去打擾這位老人的顧慮。最後倒是蘇可可的話讓他下了決心。

蘇可可認為龔老都退了,可去,可不去。

姜松巖去見龔老前給蔡未末打電話沒有打通,就直接與龔辦聯系。龔辦第二天通知姜松巖,下午四點的時候龔老有一段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可以見他。但龔辦要求姜松巖最好將見面的時間控制在十五分鐘內。

姜松巖怕堵車,下午比約定的時間早半個小時到了龔老住處附近。他讓司機將車開回去,等到三點四十五分到了龔老的住處前。門很快開了,厲警衛長親自來接姜松巖。

警衛室裏有一個對姜松巖的簡單安檢,這當兒厲警衛長告訴姜松巖,下個月他要轉業了。姜松巖說他也即將離開北京到Z省工作,這次是來向龔老辭行的。

厲警衛長說只可惜他不是轉到Z省,倒是希望姜松巖再高升時能夠到山東去。當兵的說話總是很爽直,姜松巖笑了笑,不再說什麽。

從警衛室出來由龔老的秘書接待,姜松巖被帶入一個僻靜的園子。園子雖不大,但由於山、竹、石、樹、池布置適宜,消弭了南北房嚴正相對的感覺。園子裏假山在東邊屹立,山一旁有亭立於石上,亭邊松竹參差,不遠處有古柏亭亭如蓋。山另一邊是一座荷花池,石橋跨池。過橋拾級而上,一處貌似畫舫的西廂房便是龔老的書房。

龔老站在書房門口,與姜松巖握手後指著外面笑呵呵地說:“我這地方——書房池上居,漣漪返日影,搖漾椽眉間,頗具畫舫趣。”

姜松巖連聲稱好,龔老的秘書對姜松巖做了一個請坐的手勢後退了出去。一個年輕端莊的女工作人員給姜松巖端上一杯茶,放在他面前的茶幾上。坐到沙發上的龔老做了用手掌從前往後擼頭發,緊接著扶眼鏡的習慣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