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墊腳石,絆腳石(第8/18頁)

趙守禮由衷地贊嘆道:“市長就是市長,處長畢竟是處長,看問題就是沒有市長站得高。”

蘇一瑋聽了很是受用,就大笑著拍了拍趙守禮的肩頭說:“好了好了,上車吧!”

然而,蘇一瑋怎麽也沒有想到,就在他給馮副書記送禮的時候,也有人跑到他的家裏給他送了一份大禮,而這份大禮,無疑為他登上代市長的寶座奠定了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礎。那個給他送大禮的人不是別人,就是曾經替王文達買官未成的楊明山。

楊明山最近很郁悶,這郁悶不是因王文達的事,而是為王天壽的死。王文達那樣的事,在他看來小得簡直無法提到台面上,也根本用不著他專門費神費腦地去辦,他只是在辦他的大事的時候順便給王天壽說一聲就行了。如果王天壽不死,一切都好辦,現在的問題是王天壽死了,突然兩腿一蹬離開了這個世界,讓指望他升官發財的人無一不感到遺憾,就像背靠大樹乘涼的人剛剛感覺到了一絲庇護,大樹就突然倒地了,所有的希望和寄托都成了泡影。

王文達如此,楊明山更是如此。楊明山早年只是一個小小的包工頭,正是在這樣一棵大樹的庇護下,他才在短短的幾年裏變成了一個房地產大老板。正當他的事業興旺發達如日中天的時候,正當他的計劃一步步變成現實的時候,一切的指望竟變成了泡影。如果僅僅如此倒也罷,至少他的事業已經起步了,問題的關鍵是,他已經做了足夠的投入,準備在王天壽那裏釣一條大魚,而且私下裏已與王天壽達成了協議,就在快要實施時出現了這樣的偏差,這不能不令楊明山感到痛心。

楊明山瞅準的那條大魚就是城東開發區的那片廢棄家具城。所謂城,其實不是城,只是一個好聽的名字,確切地說那是一片占地面積很大的商鋪。新世紀初,市政府的一把手一時心血來潮,說要在東區修建一座西北最大的家具市場,不僅要把城內的一些家具店統統集中到東區來,還要吸引外商經營,讓周邊地區的購物者雲集到西川來。隨從者們無一不贊美說這是一個大手筆,新聞媒體隨之緊跟而上,大造聲勢,一個嶄新的家具城便落地而生,這位一把手因為政績突出升遷到市委成了一把手。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由於供過於求,家具城開業不久,好多商鋪無人問津不得不關了門,商家只好另擇他處,一個偌大的家具城漸漸變得冷冷清清。這位市委書記榮升為副省長後,新上任的市長又在城區內開辟了一座新家具城,東區的商家才又紛紛搬了進來。這樣折騰來折騰去,真正的受益者是少數人,浪費的卻是國家的錢,那片舊家具城從此變成了一片廢墟,而來來往往的領導無人過問,更沒有人追查誰的責任。

楊明山正是看準了這片廢墟,想以工業用地的名義買下來,說是開辦工廠,實際上是用於房地產開發。即使到時候自己不想開發,轉手賣給他人,僅中間的差價至少也能撈個千兒八百萬。楊明山已經在王天壽那裏下足了功夫,王天壽也答應了,說讓他盡快擬個能說得過去的項目,只要項目一定,那片廢墟就是你的了。這樣的好事真是千載難逢,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一步一步快拿到那片土地的時候,雞飛蛋打了。另外,他修建世紀廣場時在預算外多投資了120萬元,王天壽也答應要追加他。像這樣的一個靠山突然撒手人寰,他能不痛苦?

楊明山正是基於這種原因,想抓住機遇,再投靠一棵大樹,先把那政府追加的120萬要回來,再謀劃地皮之事。

楊明山雖是個商人,但是,由於長期遊弋在權力地帶,便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也深諳官商合作之道。他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他現在唯一自救的辦法就是抓住常務副市長蘇一瑋,只要攻克了他,讓他點一下頭,說一句就按王市長說過的辦,那120萬就會輕而易舉地劃到他的賬上。如果收回這120萬,他與蘇一瑋的關系也就意味著達到另一種默契,他的下一步地皮計劃也就不難實現了。他雖然與蘇一瑋交往不深,但是,憑著在商場中多年摸打滾爬的經驗,他知道官場中的人都有弱點,他們的弱點也是人類共有的弱點,只要抓住了他們的弱點,對症下藥,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楊明山就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準備了10萬元現金,放在裝酒的紙袋裏,拎著它走進了蘇一瑋的家門。開門的是蘇一瑋的老婆李蘭花。楊明山說:“來看看蘇市長。”李蘭花說:“蘇一瑋上省城開會去了。”楊明山早就知道蘇一瑋上了省城,而且還知道他上省城根本不是去開會,而是跑官去了。他就是瞅準這樣一個機會,趁他不在家,才借故來拜訪。因蘇一瑋不在,他只好放下東西,借故要離開。李蘭花說:“你這是什麽東西?”楊明山說:“沒有什麽,給市長帶了兩瓶他愛喝的酒,等市長來了你給他說一聲就是。”李蘭花不認識楊明山,就問:“你是誰?怎麽稱呼你?”楊明山說:“我姓楊,叫楊明山,是巨龍公司的。”李蘭花聽說過巨龍,也聽說過楊明山,就高興地說:“是楊總呀?好的好的,他來了我一定轉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