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幹部,為外來諧音詞,源於法文CADRE,意為框架、軍官、高級管理人員等。後來作為軍隊官員、社會團體和企事業首腦等涵義,逐步為許多國家所通用。中國使用的“幹部”一詞,則源於日本。“幹部”一詞,其概念的外延和內涵在各國並不一致。在中國,“幹部”一詞最早沿用時,便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廣泛應用了“幹部”一詞。其狹義是指黨的骨幹和指揮人員;廣義則指為黨從事政治、文化、經濟活動等方面工作的人員和軍隊排以上的軍政人員。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以後,繼續沿用、強化和擴大了這一歷史概念,在國家公職人員不斷發展分化的過程中,幹部的範圍越來越廣。各級各類領導人員,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的一般公務人員,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以及教師、醫生、警察、法官、稅務員、工商人員等等均屬於幹部範圍。也就是說,只有這些人才真正具有幹部身份。再後來,還出現了以工代幹、以農代幹等普遍的社會現象,甚至於出現了幹部門衛、幹部司機、幹部廚師等怪異現象,成為中國現實社會中的一大奇特景象。在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更是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致使生活在中國的公民,不論是工人、農民還是學生、軍人,沒有一個人不向往著能成為一名正式國家幹部。中國的幹部體制自然而然地促成了一種幹部文化,在這種幹部文化裏,也就勢必使得中國的幹部隊伍越來越膨脹,也勢必使人們對幹部身份的向往越來越強烈……

在毛澤東的五卷著作裏,使用最多的詞匯也是“幹部”。

幹部的種類有很多很多,如黨政幹部、行政幹部、領導幹部,省部級幹部、廳局級幹部、縣處級幹部、科級幹部,機關幹部、事業幹部、黨外幹部,廠礦幹部、農村幹部、鄉鎮企業幹部,等等等等。在這些幹部裏頭,有些具備真正的幹部身份,有些則並不具備真正的幹部身份。

在中國社會中,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幹部其實只是這樣一批人:具備幹部身份、擔任領導職務、從事領導工作的黨政機關負責人員。只有他們才真正稱得上是國家幹部。

這裏並沒有任何歧視其他幹部的意思,因為只要你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領導幹部,就必得具備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你首先得具有幹部身份。而只有當你具有了幹部身份時,才會具有真正的領導幹部的候選資格。具有幹部身份的人並不等於就是領導,而領導則必須具有幹部身份。所以在當今中國,幹部並不等於就是政府官員,惟有具備領導身份的國家幹部才能稱得上是政府官員。

共產黨員身份和幹部身份並沒有直接的聯系。黨員並不等於就是幹部,但黨政幹部和行政幹部,絕大多數肯定都是黨員;尤其是黨政幹部中的一把手和其他單位部門的主要領導幹部,都必然是黨員。

中國當今所有的領導幹部,絕大部分都是從具有幹部身份的共產黨員裏提拔起來的……

據報載,截止2003年,中國的幹部人數已有數千萬之眾。在如此龐大的一個領導幹部的候選隊伍裏,容納了中國絕大多數的精英分子和優秀人才。當然,在這樣的一個團體裏,也一樣會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在戰爭年代或國家的特殊時期裏,精英和人才會很快、很容易地顯現出來。但在平穩時期,數不清的磐磐英才卻常常得同庸才與小人,甚至得同腐敗分子在一起苦受煎熬。他們同是政治的產物,然而他們中間的不少人並不真正了解政治,以至於有些人常常在拒絕或瓦解著政治,以至於常常在政治的巨輪之下粉身碎骨。

國內和國外的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幹部隊伍缺少應有的監督,因此就容易產生動蕩、昏亂和腐敗。其實,中國的幹部隊伍也一樣有對它自身的監督和制約機制,所不同的是,這種監督和制約機制不只是來自於外部而且還來自於其內部,有時還會來自於不同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等等所產生的各種團體和派系相互之間的監督、競爭和鬥爭。由此也就產生了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各種各樣的由來已久的尺度和準則:“文死諫,武死戰”“不事二主,不做貳臣”“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殺身成仁,舍身取義”“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縣官不如現管”“一朝天子一朝臣”“窩裏鬥”“頂頭上司惹不得”“官大一級壓死人”“清官”“貪官”“昏官”“極左分子”“中間派”“右派”“改革派”“少壯派”“實權派”“強硬派”“溫和派”“保守勢力”“腐敗分子”“既得利益群體”,等等等等。在當今中國這樣一個具有特殊國情的政治環境中,當一個領導幹部非常清明和廉潔時,他手下的這個幹部群體就會變得井然有序、欣欣向榮;反之,當一個領導幹部變得十分昏庸和腐敗時,他所管轄的這塊地方就會民怨沸騰、冤獄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