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5/7頁)

招標辦一成立,大家便著手研究起草招標辦法。又征得領導同意,正式成文,以後就按此辦法操作。喬不群特意給辛芳菲打了電話,把桃林政府準備通過招標,讓外面公司來承辦文化節活動的決定告訴她,要她趕快拿出投標方案,到桃林來投標。辛芳菲早有準備,很快拿出名曰桃花文化節的初步方案。又跟喬不群交換過意見,按他提供的招標辦法做些適當修改,然後帶上馬淼淼,趕往桃林。

到底是從桃林政府出去的,關系熟悉,又有喬不群從中照應,辛芳菲的方案很快得到招標辦和欒喜民、何德志幾位領導的初步認可,甫迪聲也覺得不錯。大家最看好的還是桃花文化節這一創意,其他準備來投標的公司不可能有這樣的亮點。

有了這個前提,惟楚文化公司也就志在必得,對方案進行反復修改完善,準備在招標會上一舉奪標。辛芳菲還找喬不群討主意,是不是擺兩桌,將甫迪聲幾位領導和招標辦的人喊到酒店裏坐坐,也好穿著雨衣打傘,給自己中標下個雙保險。喬不群說:“請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找個好借口,否則領導們是不會出面的。”辛芳菲說:“找個什麽好借口呢?”喬不群說:“你要搞的不是桃花文化節嗎?可先請大家到桃花島上去進行一次實地考察,再順便吃頓工作餐,領導們就不好推辭了。”這個借口的確充分,辛芳菲說:“秘書長到底是秘書長,主意就是高。”

喬不群於是找到欒喜民,說:“桃花文化節活動的主要地點在桃花島,辛總的意思,先請幾位領導到島上去實地考察一回,提些指導性意見,他們也好進一步完善方案,力爭成功中標,把桃花文化節搞得更紅火。”欒喜民說:“這行呀,我同意參加。”喬不群說:“能否請請甫書記?”欒喜民說:“甫書記能出面,當然更好。你去找找他。”

喬不群跑到市委,甫迪聲說這幾天剛好有些空,可以考慮。這天上午,甫迪聲、欒喜民還有何德志三位領導,在喬不群和辛芳菲陪同下,直奔城外桃花島。說是島,其實是一處平緩開闊的土坡,後倚青山,前臨碧水。

時值初春,桃花已在悄悄開放,遠遠望去,桃花島上像鋪了一層紅雲,煞是絢爛。眾人下車後,邁過石橋,來到島上,一邊欣賞桃花,一邊憧憬來年的桃花文化節。都說辛總是個有心人,離開桃林多年,仍惦記著這個桃花島,倒是他們這些天天待在桃林的俗人,為雜亂的行政事務所累,竟沒想到咫尺之外還有此等佳境妙景。

甫迪聲說:“大家都知道明代有個風流才子叫唐伯虎,他有首詩就是專門吟桃花的:桃花園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大家都稱贊唐伯虎的桃花詩做得好,又表揚甫迪聲記憶力驚人。喬不群卻暗自懷疑,說不定是甫迪聲知道要來桃花島,昨晚臨時背下來的,今天好在大家面前露一手。

辛芳菲是女人,說話放得開:“甫書記這麽喜歡唐伯虎的桃花詩,說明你花心未泯,也想像伯虎同志一樣,桃花換酒,醒坐花前,醉眠花下。”眾人笑道:“男人嘛,都是詩酒英雄,吟完詩,喝夠酒,眠花宿柳,是順理成章的事。當然甫書記是領導人,不在此例。”

喬不群心裏明白,為今天桃花島之行,甫迪聲準備的絕對不止唐伯虎的桃花詩便說:“唐朝有個叫崔護的詩人,好像也做過一首挺有名的桃花詩,只是我一時想不起來了,甫書記肯定頗有研究。”此話正中甫迪聲下懷,他說:“你說的大概是崔護的《人面桃花》吧: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喬不群附和道:“正是正是,正是這首《人面桃花》。”

甫迪聲幾絲得意,接著說道:“這首《人面桃花》寫得的確不錯,畫面感很強,鮮明生動。背後還有一個故事,說書生崔護赴長安應試未中,借酒澆愁,半醒半醉間,去城南郊外散心。正值口渴難耐之際,忽見桃林深處有人家,上前叩門討水。開門人竟是面若桃花的少女,見門外站著一白面書生,忙取來茶水,奉送上前,然後倚在門前桃樹下,靜看崔護喝茶。解了渴,崔護還想跟少女說幾句什麽,少女笑而不語,只拿水汪汪的眼睛瞟他。崔護心旌神搖,情不可抑,一年後的同一天再去尋訪少女。可大門緊鎖,闃無一人,只有桃花燦爛依然。崔護便在門上題了這首詩,怏怏而去。也是心有所念,不久崔護又來尋訪,卻聽門裏哭聲哀哀。上前扣門,開門的是少女老父,問你是不是崔護,崔護說正是,老父哭道是你殺了我的女兒。崔護大驚,不知何意。老父說我女兒初通文墨,還沒嫁人,誰知去年以來,神情恍惚,若有所失。前幾天父女二人外出,回家一見門上題詩,女兒便一病不起,絕食數日而逝。我只等著將女兒嫁你,以托吾老身,不想你在門上寫首歪詩,將我女兒害死。崔護深為感動,哭喊著奔進屋去,抱住少女的頭大放悲聲。不想少女聽到崔護哭聲,竟慢慢睜開眼睛,活了過來。老父大喜,當即將女兒嫁給了崔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