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8章 舞蹈,十五年,病和電影

“你是因為這個角色把本子留下來的?”

“嗯,”楊如意不知道在跟誰噠噠噠地聊事情,一邊回答季銘:“對,角色比較特殊,不知道你是不是會感興趣。”

楊如意,或者說團隊對劇本的篩選,其實是相對比較疏松的——但即便如此,也能把九成以上的劇本給排除掉。季銘成名之後,拿到的本子太多了,而且應該比那幾位頂流還要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季銘選片的條件比較不限定——類似如《遇仙降》的前身《阿浪的遠方》,這樣的本子是很難被送到那些頂流面前的,更遑論說被操作成戛納電影節主競賽的入微電影。

這太夢幻了。

事實上在國內的小成本文藝片市場,《遇仙降》已經成為一個典型——新人嫩手寫出一個本子,被頂尖明星看上,然後召集圈內好手,從編劇到導演,一概齊全,重構劇本,將其提升為一個水準極高,難得一出的高級本子,接著操作成一個有巨大價值的實地項目,多美好啊。

哪怕最早的原創編劇阿虹,只能在編劇群裏有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但這不影響她已經超越劇本碼農的定位,成為一個真正的編劇了。

這也是另一個娛樂圈的成功故事——只是小一點,沒那麽璀璨。

但絕大部分送過來的本子,依然“不堪入目”,可能是海外獎項的催動,很多本子莫名的讓你都說不出話來,喜田的編輯跟原作聊得時候,對方自己也說不清楚,但有一個核心表達,你瞅某某某的某某戲,不也是看不明白麽?這是後現代的,這是什麽什麽的,你們就讓季銘來拍,搞不好就是一個影帝,歐洲三大不在話下,奧斯卡外語片也不是不可能。

鬼扯。

往往這邊就呵呵兩聲,說稍後會給他回應——“對不起,經過慎重評估……感謝您的投稿,希望下回能有合作的機會。”

對於很多看不懂的,卻又廣受好評的電影,不能說絕對,但絕大部分這一類片子的背後,都有一整套屬於導演、主創的,或是美學,或是社會學,或是哲學上的理念,必然有一種引發思考的自洽邏輯在電影裏發揮作用,它可能是傳統鏈條式的,也有可能是先鋒的區塊鏈似的,可能是連續的,也可能是離散的——但它一定有。

而季銘眼下的這個本子,《跳舞吧!大象》,就缺乏這個東西。

季銘可以看出來它有一些企圖,比如也有涉及到性別的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的思考,但是整個本子的敘事實現和理念表達是不相稱的,一方面它設定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物,這也是為什麽楊如意會留下這個劇本給他看,給季銘的角色,一個舞蹈教練,中年,女性化,同志,自小想跳芭蕾舞而承受著家庭社會的巨大壓力。被女主角感動之後,決意全力投入為她們重新點燃生命的意義。

黎春夏,這是女主角,一個因為車禍睡了十五年的人,醒來的時候心智留在了十五年前,本想結束生命的她,被一張舞蹈傳單引發了夢想的力量,於是就像江湖大佬發出集結令,把三位在生活裏載浮載沉,境遇不同的兒時玩伴召集回來,去參加舞蹈比賽,找回生命的力量,生活的真諦。

單單從這些梗概裏頭,還是會讓人有些興趣的。

但整個劇本看下來,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故事——不僅撐不起這份興趣,甚至讓人心生厭惡,低劣的敘事讓人感覺被欺騙了,一切的設定和理念展示,仿佛都成為了一個俗不可耐的假勵志故事的遮羞布。

“楊姐你記得最早我說《阿浪的遠方》為什麽好麽?”

楊如意想了想:“氣質?”

“對,這個本子就是反面案例,”季銘放下劇本,點了點:“再多的遮掩,都蓋不住它的庸俗。”

“啊?”

楊如意有點意外,這個本子應該是個不錯的項目了。從完成劇本到確定項目,再從確定項目到制成電影,再到登上院線、視頻網站,每一步都是生死觀,數字以幾何級數降低,我們能看到的大部分經過正常篩選而登陸院線的電影,都是廝殺的勝利者。

京城文化把本子給楊如意的時候,說過上面還是比較看好這個喜劇的,這就意味著它有極大概率可以闖過層層關卡了。

“那就回了?”

“好,”季銘沒有猶豫,有那個功夫,他不如去演話劇,他對於一些新派話劇的興趣其實挺濃郁的,比如台詞課上楊老師給的那個百老匯本子《噩夢》,季銘就有點技癢的意思,這是爛本子沒法給他的沖動。

“那我去聊,行。”楊如意把電腦轉過來:“大約定下來這麽幾個設計,稍後菲拉格慕的工作人員會過來給你量體,包括腳——”

“幹嘛?我洗腳了,天天都洗,很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