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3章 劇本之爭

劇本,季銘已經看過了。

龔戈爾是制片人,同時也是第一編劇,他負責介紹整個劇本的內容,以及創作歷程——那真是個艱難的故事。

“……整部電影,其實很聚焦,劉老師整個作品,我們除了世界觀這些之外,其實情節上只用了一兩百個字,那就是地球撞木星——從這個核心情節延伸出來這個劇本。”

季銘點著頭,其實因為沒有決定要演,所以他也沒打算說很多,只是龔戈爾說完之後,所有人都看著他。

“你說說吧,不管演不演,你扒劇本的能力也可以貢獻一下。”寧昊擠了擠他。

季銘扒劇本的能力,從國話《雷雨》時期開始暴漲,然後延續到他參加的所有項目中,了解過他的人,其實都知道這個——他畢竟還是國家話劇院的在編導演。

“我對科幻不是特別熟悉,但是對於本子聚焦在一個情節上,我是完全贊同的,尤其一個特效商業片,劇情過於散亂繁復,一定是有風險——盜夢筆記那樣的,太有挑戰了。所以整體上的設計,我沒有什麽發言權的。只是單純探討一下人物感情啊。

本子的情感立足點,其實是家和父子的情感。因為這種戀家的情感,所以有把地球背起來一起帶走去流浪的設計,千方百計要保住地球,要阻擋空間站和莫斯,他們所謂的叛逃,這個部分的設計,是很中國的,是很在地的。

但是關於父子情這個部分,以及圍繞這一點的人物邏輯,我覺得有些讓我困惑的地方——比如劉培強這個人物,他似乎是一個父親和一個戰士的復雜結合體,可是這兩個身份之間的矛盾,從劇本裏我看不到特別順滑的融合。”

季銘翻劇本,點了點:“比如在制止莫斯的時候,在說服地面的時候,他到底是出於對劉啟的親情,不想讓兒子在地球等死,而出現了不服從,還是本身不認同這個計劃,才會做出反抗。如果是前者的話,他作為戰士的那一部分呢?如果是後者的話,這意味他是一個有強烈個人思想的個體,似乎又不是那麽符合他之前和之後的自我犧牲——我感覺這裏有一些單純的,只是希望讓劉培強能展示個人英雄的情節,內在邏輯不是特別自洽。

而劉啟這個人,他原本是個很鮮明的人物,桀驁不遜,一無所知,歷盡艱險之後,成為力挽狂瀾的救世主。但是我看完劇本,這個人依舊是模糊的——他從地下跑出來,他加入到救援隊,他在爺爺去世之後選擇離開,然後他自願加入終極大救援,甚至在全世界都放棄之後,想到一個點燃空氣的招,並且說服全世界去實踐它——這個線索鏈條表面上是頭咬尾的,但裏頭是一團混沌,他行為的每次變化,都缺乏足夠的內在和外在的推動力——我說服不了我自己,他那麽做是理所當然的,好像是編劇讓他那麽幹的。”

哈哈。

也是因為沒有確定加入,季銘說的很坦誠,因為他也看得出來,除了公司的那些老板們,包括導演制片編劇等等,都非常專注、有熱情——略有些邋遢的郭導在描述分鏡設想的時候,眼睛亮的像是兩盞燈。

“您繼續。”

“吳老師演的這個,他是九九年出生的,也就是說他是我們這一代人在未來的一個載體——如果我們真的遭遇這一切,並且活到了那個時代的話,我們就應該是爺爺這個樣子的。唱著這個年代的口水歌,說著這個年代的笑話和……輝煌。

但我總覺得劇本裏對於這部分的安排不是特別到位,好像輕輕地掃到了那個癢點,卻最終擦身而過了,留下的不是意猶未盡的美感,而是很難受的那種不滿足。再者,這個角色對於劉啟,對於救援小隊,其實是應該有很多的影響——比如從小他可能跟劉啟描述21世紀初的美好樣子,以至於讓劉啟最終希望留住爺爺記憶中那麽美好的地球,從而加入救援,等等。就是這個角色沒有那麽利用到位。

另外像朵朵啊,存在感太刻意了,好像就是為了最後,以一個單純幼稚天真的女孩子形象,來感召撤退的救援隊……在那樣一個時候,你們真的覺得這種設定的一個人,有更大的感召力?或許一個更強大的召喚者,更讓人信任?也許吧。

最後呢,我覺得有不少台詞,可能用烘托和畫面來表現會更好,而不是煽情的對話——特科幻的一個戲,然後瞬間就,怎麽說,情感表達方式,還是應該少點宣教特色,多點科幻味。

總體來說,我並不認為角色的建立,以及情感的自洽,應該超過你們對特效,對劇情的重視,像《釜山行》那樣,也差一點——但我認為,至少這些部分,不應該成為一個減分項,它可以比較沒有存在感,但不應該讓人覺得違和,不應該成為一個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