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5章 幾乎不可能的諾獎(第3/4頁)

“哦?”袁副院長聽鄭仁這麽說,一下子來了興趣。

不是一次性手術?那就意味著梅哈爾博士要多次來華夏,或者是鄭仁有時間也要跑瑞典。

要是這樣的話……一瞬間,他腦海裏出現無數的想法。這些想法都是最簡單的,只要有些城府的人,都能想到。

“梅哈爾博士提名的術式,你估計幾年能拿到諾獎?”袁副院長問道。

“應該是不可能。”鄭仁回答:“在梅奧診所,查爾斯博士跟我說了,想要拿諾獎還是要通過基礎研究的模式。臨床術式,沒有可能拿到諾獎。”

“不要氣餒麽,事在人為。”袁副院長對諾獎的確感興趣,但要說站在自己身邊的這個年輕人能拿到諾獎,就沒多少信心了。

一個諾獎候選人的身份,就足夠顯擺的了,他並沒有寄希望鄭仁真的能拿獎。

在諾獎歷史上,除了不靠譜的和平獎之外,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勞倫斯·布拉格。他在1915年,年僅25歲的時候就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他是和他父親一起拿的獎,中間還是有水分。

愛因斯坦拿到諾獎的時候,也42歲了,那還算是年輕的。畢竟剛剛開始踏入學術界,愛因斯坦的五篇論文被認為每一篇都能拿到諾獎的、具有顛覆性意義的。

即便是愛因斯坦這種不世出的天才,以一種舍我其誰的姿態橫空出世,但真正得到諾獎,也是很多年後的事情。

而年紀最大的諾獎得主,是萊昂尼德·赫維奇。老人家拿到諾獎的時候,已經是90高齡。他還是華中科技大學的榮譽教授,曾經來華講學過。

這些人和事兒,袁副院長都有記憶。他深知獲得諾獎提名和拿到諾獎是兩回事。

給梅哈爾博士做手術,得到老人家的友誼,獲得推薦,這是一種常規的套路。莫言當年拿諾獎提名的時候,也是走的東洋文壇的路子。

只是鄭仁還年輕,今年是根本沒可能拿諾獎的。

“臨床工作要踏踏實實的,有什麽需要和院裏提。”袁副院長親口和鄭仁說出了這句話。

鄭仁笑了笑,點點頭。

“要是情況允許,你和梅哈爾博士商量一下,術後恢復,能不能在院裏做一次講學。”袁副院長道。

他說的很客氣,但言語之中帶著不容拒絕的口吻。

這事兒本來是負責科教口的郭副院長的活,但毛處長和鄭仁的關系有些不對付,所以郭副院長只是墜在後面,讓袁副院長和鄭仁說這件事兒。

大局觀,是要有的。畢竟這是對912有利的事情,所以袁副院長也就樂得賣個人情。

“好的。”鄭仁倒是無所謂,手術後估計恢復的很快,就看梅哈爾博士準備在華夏逗留多久了。

一邊有一句沒一句的閑聊著,航班已經到了。梅哈爾博士乘坐的也不是鄒嘉華的那種包機,而是普通的航班。

隊伍明顯比鄭仁預計的人數要多,足足有二十多人。魯道夫·瓦格納教授當先走出來,看到鄭仁後就是一個熊抱。

之前都是他到機場接鄭仁,這次則是鄭仁迎接他……迎接梅哈爾博士,順便迎接他。

“老板,可想死你了。”教授拍著鄭仁的後背,大聲的說到。

好疼,鄭仁略有無奈。不過有幾天沒見到教授,也有些想念。

袁副院長站在一邊,比鄭仁還要無奈。魯道夫·瓦格納教授就像是沒看見自己一樣,或者是人家眼睛裏根本沒有自己。

他也知道,要是沒有鄭仁的話,這些人肯定不會來912的。

鄭老板不錯,袁副院長心裏想到。

“老板,梅哈爾博士在後面。”魯道夫·瓦格納教授和鄭仁招呼完,便馬上說到。

他對於梅哈爾博士的態度,就有些微妙了。拿到諾獎一直都是魯道夫·瓦格納教授的夙願,而評審權重頗重的梅哈爾博士在教授心裏是什麽分量,可想而知。

此時鞍前馬後伺候著,就是為了那一線或許根本不存在的希望。

“博士,又見面了。”鄭仁微笑,伸手迎接梅哈爾博士。

博士看著很健康,系統面板只是微微的紅色,與鄭仁第一次去瑞典的時候見到的那個躺在病床上,用模肺、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瀕死老人截然不同。

梅哈爾博士有些驚訝,他雖然恢復了健康,但畢竟是八十歲的人了,走路很慢。

伸出手,和鄭仁握了一下,梅哈爾博士道:“鄭,沒想到你的瑞典語說的這麽好。”

梅哈爾博士是哥得蘭島人,口音不重,但鄭仁說話用的口音卻是他的鄉音。

就算是瑞典人,也很難分辨出哥得蘭島口音,這位鄭醫生卻這麽心細,看樣子對諾獎很上心啊。

剛下飛機的一瞬間,梅哈爾博士就對形勢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學過。”鄭仁憨厚的笑了笑,“您的身體恢復的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