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兩軍交戰,勇者勝

歸根結底,只要讓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失敗,只要讓領導小組不出成績,不但宋朝度沒有了政績,範睿恒和宋朝度之間的聯合也會煙消雲散,還有範睿恒對夏想的照顧也會隨之消失,更主要的是,葉石生也就失去了和範睿恒合作的基礎。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推行。

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是阻撓崔向大計的最大的絆腳石!

雖然說崔向也明白產業結構調整的推行,對燕省的經濟發展,大有好處,甚至有可能為燕省帶來新的氣象。而且他也贊賞夏想的才能,認定夏想是一個肯幹實幹的官員,但遺憾的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政治,就是利益優先。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犧牲別人的前途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哪怕是為了一己之私犧牲了燕省的大局,也在所不惜。

天大地大,個人前途最大。

崔向也有過一絲猶豫,覺得是不是太計較一時得失了,冒著得罪葉石生的危險,冒著犧牲燕省大局的損失,也要在背後施展各種手段,迫使對手失敗,或許太自私自利了?不過他又轉念一想,等他上台之後,再大刀闊斧地推行新政,再在他的主導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未必就比現在推行差上多少,甚至還要更好!

正是出於這種自信和安慰,崔向決定還是要賭上一把,只要現在阻止了產業結構調整繼續進行下去,燕省的局勢還要回到以前一盤散沙的狀態,非常有利於他亂中取利,從容坐大。

實施了宣傳的策略之後,崔向就和馬霄商議應對之策。他估計葉石生有三種應對之策,第一就是妥協,對領導小組的支持力度減弱,放慢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觀察一下各方反應,以及各大媒體對程曦學文章是支持者多還是反對者多,再決定下一步。第二就是低調行事,不再繼續推行產業結構調整,但不會給出任何解釋,就是一切有關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都暫停執行,不再在任何公開場合提及有關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慢慢讓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淡出公眾的視線,也讓領導小組的成員一批批回歸各自崗位,名義上不解散領導小組,但實際上卻是名存實亡。第三就是葉石生大受觸動,被程曦學背後的勢力嚇住,即刻宣布暫停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小組成員各回原來的崗位……

第三種設想的可能性最低,第一種最高,當然,第二種也極有可能。崔向和馬霄就設想中的葉石生的各種反應,分別制定了應對措施。

馬霄和付先鋒也一致認為,葉石生顧及面子,肯定會采取觀望然後再淡化的措施。最後幾人定下的策略是,先向葉石生示弱,聲稱是迫於上層壓力才不得已而為之。然後再向葉石生轉達上層的動態,說是上層的決定挺大,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次宣傳的浪潮。如果燕省此時不站好隊,以後不會有好結果。

三人的目標一致,就是想充分利用葉石生耳根軟的特點,連哄帶騙,讓葉石生退縮,並且轉向支持他們。

只是崔向一聽說葉石生回來即刻召開了一個碰頭會,卻沒有通知他,就讓他心中一驚,有一種不好的預感。難道說葉石生會有第四種選擇?也就是他們商議半天也覺得以葉石生的性格,絕對不可能選擇更加堅定地推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第四種可能!

第四種可能是付先鋒提出來的,崔向和馬霄卻一致認為不可能。葉石生並不是雷厲風行的人,他在燕省為官多年,已經養成了保守的習慣,因為離京城過近的緣故,燕省官員幾乎無一例外都謹小慎微,仰望京城鼻息。京城一有風吹草動,無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觀望。基本只要國家有任何政策出台,最先嚴格執行的必定是燕省。

燕省,在古代號稱直隸,直隸的意思就是直屬京城。在清朝,直隸總督要比其他省份總督高上半級,位置極為重要。現在燕省雖然級別上不再高出別的省份一等,但政治上還是比任何省份都重要,作為唯一一個環繞京城的省份,燕省,是京城安全的最後屏障。

燕市也是國內所有省會中,離京城最近的一個。

因此,燕省的一舉一動都在京城的眼皮底下,所有燕省的大小官員,都對京城的動向格外放在心上,尤其是作為一省書記的葉石生,敢對國家日報的不點名批評不提心吊膽?根據他以往的性格推算,付先鋒提出了葉石生惱羞成怒之余,反而更加堅定地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說法,被崔向和馬霄異口同聲表示沒有可能。

而且崔向還尋了個機會,和馬萬正私下裏接觸了一次。雖然談話不多,但馬萬正隱隱也流露出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憂慮,含蓄地說出因為葉石生性格缺陷,不足以支撐燕省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舉措。現今上層有了反對的聲音,葉石生估計會產生退讓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