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獎勵,一只竹簫。

能畫地圖的人,在古時候都是屬於特殊人才,別說是平常的讀書人,就算是大儒,都未必會畫地圖。

石青璇看著秦至庸書房裏掛著的藍田縣地圖,心中非常震驚。

這幅地圖太詳細了,山林河流,村莊耕地,城鎮和集市,官道小路,都一清二楚。

地圖上的耕地部分,分為三種顏色。

紅色的部分,分布最廣,是被世家占領。

褐色部分,是屬於小地主的耕地。

青色部分,是屬於老百姓的耕地。

藍田縣真正自由的百姓,其實不多,絕大部分都是屬於世家的佃農。佃農,沒有屬於自己的耕地,只能幫世家地主種田,無論收成好壞,只能勉強糊口。

石青璇問道:“先生,你畫這地圖是為了?”

秦至庸給石青璇解釋了地圖上不同顏色部分各自代表的意義。

石青璇聽了之後,很震撼。

她曉得百姓們的日子過得辛苦,但是為什麽會窮苦,她卻不知道。

現在聽了秦至庸的講解,她終於明白。百姓的日子過得苦,往往不是天災的原因,而是屬於“人禍”。

世家占據的資源,太多。

但是世家的貪婪之心並未受到遏制,他們還會繼續侵占更多的資源。

按理說,占據的資源越多,要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才對。世家則不是,他們沒有回饋會社,哪怕一點點都沒有。

秦至庸看著藍田縣的地圖,陷入了沉默。

藍田縣的情況是這樣,整個隋朝疆域內的社會狀態也是類似。

把整個華夏社會比作一個人的身體的話,那麽世家就像是癌細胞,只會不斷吸取社會的資源和營養,擠壓百姓們(正常細胞)的生存空間。

百姓們會反抗,但是百姓們的力量太弱小,世家壟斷了一切,力量太強了。

石青璇說道:“先生,你打算怎麽做?”

秦至庸笑著說道:“我打算教百姓們活下去的本事。就先從藍田縣的百姓開始吧。”

秦至庸說的百姓,不是一無所有的佃農,而是有點耕地,勉強能活命的自由民。不是秦至庸要區別對待,而是他目前人手不夠,不是和世家直接起沖突的時候。

治國平天下,其實就是讓各個階層都能和諧。

就像是修行一樣。

修行的真諦,就是探索生命的演化的過程。

想要讓生命演化,就必須要調和渾身的精氣神。要是能讓全身的細胞,都達到一種無比協調的地步,生命自然而然就能不斷演化。

可是,想要全身的細胞都達到和諧協調,力往一處使,秦至庸也做不到。身體裏有百億的各種細胞,總有些是“豬隊友”,要拉後腿,阻止生命演化。

和諧。

這個“和”字,非常重要。

家和萬事興。

佛家更是把“六和”列為重點修習功課。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在說人與自然宇宙要和諧,要自然。

秦至庸就是要用“調和”的手段,讓藍田縣的社會秩序恢復和諧健康。至於藍田縣之外,秦至庸暫時還沒有那麽多的精力去管。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做事,有先後秩序,要一件一件做。

秦至庸說道:“青璇,有事情需要你去做。”

石青璇恭敬道:“請先生吩咐。”

秦至庸說道:“稍後,我給你一份兒地址和名單。你到藍田縣的各個村子走走,和村裏的族老們簽訂一份兒契約。我們可以賒給他們糧食、耕牛、豬羊等牲畜。唯一的要求,就是明年他們的耕地裏種什麽莊稼,我說了算。還有,他們的孩子,可以送到我這裏的學堂來念書。”

玉米、花生、番薯、土豆等作物,收獲之後,勉強夠藍田縣的自由民種植。

新的農作物想要推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百姓純樸,可是因為見識有限,就顯得短視和固執,不能接受新的事物。

哪怕是好事,他們也不敢輕易嘗試。

明末,徐光啟為了推廣玉米、土豆、番薯連連失敗。他死的時候,都沒有見到新的農作物被大規模推廣。

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新的農作物才徹底被百姓們接受,暫時解決了饑荒問題,因此就誕生了所謂的“康乾盛世”。

為了推廣新的農作物,秦至庸必須要用點手段。

商業要進行,農業同樣不能放棄。兩手要抓,兩手都要硬。

石青璇猶豫了一下。

她一直都是在父親石之軒的保護下成長,就像是溫室裏的花朵。現在讓石青璇一個人去辦這麽大的事情,她真的有點忐忑。

秦至庸說道:“怎麽,不敢嗎?要是你不敢,我就另外再找人去做。”

石青璇一咬牙,說道:“先生,此事青璇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