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我,蟲群,打錢!(下)

第三階段潘多拉幼蟲,可以稱之為真幼蟲,它是蟲群進入成熟期的標志,畢竟母巢會定點偽裝,還有森林掩護,不像會亂爬的真幼蟲那麽容易被目擊。

和前兩個階段比不止是體型更大,最大的區別,它是由母巢直接胎生的。真幼蟲出生時就有兩磅的重量,和第二階段吃幾周的成果一樣。理論上,一個完整蟲群自構生態林裏的母巢,每個每天能夠產出一百只左右的真幼蟲。

從數量上看其實不如產卵快,但是胎生的方式可以避免受到那些殺不絕的本地小蟲子們影響,最大限度的保障戰鬥型蟲子的產出量。

真幼蟲也會孵化成戰犬,而且是從母巢裏出生就能孵化,不需要爬來爬去額外進食,當然,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吃了東西長的更大的幼蟲來直接孵化成年戰犬。

母巢初級階段,戰犬的主要來源,仍然由蟲群自構生態林產出,真幼蟲只孵化兩種新成員,地獸和巨人蜻蜓。

地獸是母巢的守護者,真正的危險生物。

地獸的本體在地表移動能力很差,兩百磅的地獸地表移動速度一小時還不到兩哩,它一般會把自己埋起來,借助蟲群提供的營養,在地下生長“機關”。

地獸陷阱和本體,由類似根須的東西連接,部署時間越長的地獸往往有著越危險的陷阱群。

最出名的,就是地刺陷阱,這是地獸根須的基本構成組件,每隔一段就會長一個,彈出地面時的沖擊力,能達到3000磅,可探出地表兩米,由於是尖頭的,殺傷力極強。

現有的藍星聯合體針對地獸,所有的步兵動力裝甲,腳底都有增強。幾千磅的沖擊,很容易把動力裝甲內的“運動骨骼”損壞,一旦失去運動骨骼的支撐,必須立刻把人拖走若耽誤兩三秒,下一次沖擊就是死期。

除了地刺,地獸還會發育出藤蔓式的纏繞陷阱等,在戰區裏甚至有目擊過燃燒陷阱的情況。

對付地獸最有效的還是坦克覆蓋式攻擊,把本體打掉就好,但蟲群區情況復雜,即使有空中偵察也很難保證沒有漏網之魚,所以它雖然是母巢階段的早期蟲子,仍然是造成步兵死亡較多的蟲子之一。

對於蟲群而言,地獸是一筆很劃算的投資,除了初始部署需要爬一段,類似於植物的生長方式和陷阱式攻擊,地獸在生長之外消耗的營養很少,營養的投入產出比,是蟲群進化的主要方向。

巨人蜻蜓從名字就能看出,是蜻蜓狀的大號飛行蟲子,有記錄的最大的巨人蜻蜓約20磅,體長能達到2尺8吋。

巨人蜻蜓對人類的威脅不大,但沒有動力裝甲保護直接咬到頸動脈還是會咬死人的。它主要幫助蟲群進行防守型偵查,並獵取一些小動物回家,它尾巴末段的鉗狀肢,能抓起10磅的東西進行短距離飛行,五磅以下的戰利品基本不影響飛行。

有人認為母巢擁有自身意識,從解剖學上沒有得到證明,卻不妨礙前線士兵相信這個觀點。

地獸分布到一定範圍後,母巢可能出於“安全感”之類的情緒,會開始產出地行蟲和著名的刺蛇。

地行蟲其實不會攻擊地表生物,它的主要任務是挖洞,清除地下吃根莖的動物和肉食動物,並把第三形態幼蟲部署到地下合適的地方,一般在天然流水溶洞裏形成新的母巢和完全體的基因融合池。

蟲群可以在石灰質和矽巖質地區發育,只要有水就可以形成自給自足的群落。

正是因為地行蟲的存在,人類才會在戰區和蟲群形成拉鋸,否則一頓核彈洗地就完事了,因此它位列人類最厭惡的蟲子第一名。

刺蛇前面介紹過,和某個遊戲裏不一樣,藍星聯合體所在的世界,蟲群的刺蛇是蛇形目,通過頸部的特化器官發射骨刺攻擊,體型很大,已知的最大刺蛇有五十二尺,體重5100磅。

刺蛇的骨刺打擊距離不算遠,一般體重2000磅左右的成年刺蛇,在600碼的距離時,骨刺飛行速度就會低於200碼每秒,這個時候十磅左右的骨刺已經不會讓步兵碰哪死哪,在1500碼距離上,步兵被直接命中也沒事。

刺蛇是少數幾種同時活躍於地上和地下的大蟲子之一,也是地下世界對士兵生命威脅較大的蟲子之一。

深綠星對於蟲群來說真的是天堂,它是個發育很成熟的泰坦星,地下水系裏有魚和兩棲種,導致蟲子很快就渡過上下同步擴張期,進入天災階段。

蟲群的目標是追求自身的終極進化,戰鬥型兵種支出的營養,僅僅占蟲群的5%,有點人類軍費比例的味道。

當蟲群發育出幾十個母巢,地面和地下都有分布時,僅僅5%的營養支出,也意味著每天會出現一兩百只戰鬥型蟲子,而且數量以每天3%的復利機制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