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中軌道試驗衛星一號,終於在稍後幾天,利用良好的日、地位置,在合適的角度揭示了全景。

大地的赤道線缺了三分之一,有一部分是通過自轉慢慢長回去的,內部空洞比赤道線缺口要大,依據行星弧度計算,深度在一萬五千千米以上,推測是有一顆比靈月還大的天體從側面貫穿所致。

創口已經不知道有幾億年甚至更長,創口內已經冷卻了很大一部分,只能觀察到不規則網狀的熔巖。

後面幾個月裏,天文組被調過來盯著幾顆實驗衛星和測試機傳回的數據,火箭組只留了兩個人處理軌道修正之類的問題,其余人又在準備下一枚火箭。

掌握的情報越來越全面。

現在人類能存在,得歸功於行星夠大。

傷口區大氣平均溫度為三百度,最高溫度是原地心處,接近兩千度,整個系統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自循環冷卻。

這個冷卻系統包含地下水和一些海洋區塊,它們不停的轉為蒸氣在陸地以東的各海洋中化為降雨,在西邊再次被甩進去轉為蒸氣。

之前一直很神秘的古海就是該系統的一部分,熱成像顯示古海東部地區的水溫常年在九十度以上。

狀況如此,但其實還是有一些東西很難用常識解釋。

為何沒有全球風暴,導致陸地被熱風襲擊?這種風暴頻率不用太高,幾百年一次,都足以毀滅生物繁衍的基礎。

為何沒有恢復球形,地表就有高級生命了?地心遷移的過程中,地質環境應該很惡劣。等地心穩定下來,再從原始有機物開始進化,時間上似乎有些不對,這需要數億年,地心遷移完成後缺口環境趨穩,有幾億年缺口裏都應該長草了。

其他疑問也有,這兩個問題則總讓人懷疑是不是整個過程被別的智慧生物幹擾過。

另一方面,中軌道實驗衛星二號帶來的信息更為驚悚。

中軌道試驗衛星二號,是以天文觀測為主要任務的太空觀測衛星,軌道幾經調整後,以幾乎垂直於地軸的軌道移動,它揭開了太陰星的面紗。

太陰星是顆巨型氣體星。

有多巨型呢?

大地所在的位置,恰好是太陰星與太陽的引力平衡點!它們的關系才是雙星運動,大地在其中只是個恰好還活著的幸運兒,根本沒有足夠的體量甩動太陽。

大地重心偏離,應該也有兩位的功勞。

把太陰星理解為一顆還沒點燃的小太陽,事情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雙星運動,讓地面上的觀測,始終無法擺脫地心說的陰影,因為大地真的在中心!

當然這個中心位置只是從引力出發,若從距離看,其實大地離太陽更近些,這一點是通過幾個被追蹤的天體的幾何關系估算出來的。

以太陽和太陰星的距離比,顯然太陰星質量更大些,應該早就點亮了才對,不過這種事只有宇宙說了算。

太陽偏小,也致使內部反應不夠激烈,所以在一個偏近的距離下並沒有把大地變成火爐。

小同時也說明可能燒不了多久就要掛了,它一旦進入生命後期,很可能還會把太陰星點燃。

屆時就算有靈氣護著,腳下的星球也完蛋了。

開會時,沈文劍覺得要把夥計們的目光拉回來:“……數十萬萬年之後的事情,現在我們也操心不了,天文組接下來還是把主要目標集中在靈月和星月上,火箭組已計劃推進同步軌道上面級的設計工作。”

劉工提出困難:“部長,只有幾年就要到降臨日了,同步軌道上面級的設計工作太繁瑣,我們怕耽誤時間,是不是再來幾個人?”

同步軌道的位置距離地表赤道線不到三萬千米,運行線速度比近地和中距離衛星更慢,上面級包含二級、三級乃至三級半,都要重新設計。

就算沈文劍也陪著折騰,要把所有的零部件都做出工藝流程,工作不會比之前帶著練習性質的工作輕松,再花上兩年時間真的有點緊迫。

而且沈文劍還想拉人去做點別的,給科研部湊錢呢。

“古老,你那邊能不能擠出人來?”

“水元靈石太難做,依老頭看留一個人想想辦法就行。”

今年到這個時候,木元靈石充能器的改進版已經完成了,能耗又有所增加,巨大的體積也並沒有縮小,只是提高了充能效率和可靠性。

粗靈石充能器也做了一次升級,很幹脆的把粗靈石和土元靈石的充能結合在一起,做出來第一款集成兩種靈石充能的機器。

改進的余地肯定有,只是從人力分配看,還是拉出來做別的更有效率。

想了想,點頭:“這樣,古老一個人做充能器的研究,我再去跟掌門說說,把構架組的訂單停了,計算機組和火箭組分一分人,再單獨組個衛星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