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兩法皆用立道心

張衍意識再次入至布須天內,這次就不止是為了參悟玄妙,提升道行了,也是為了找出如何主馭這處地界的辦法,唯有如此才能抗衡來自外間的大敵。

只是他沉浸許久,與上回一般,感覺自己面對的乃是一片混沌汪洋,心念意識可以浮沉來去,但是想要將這些納為己用,卻是無法做到,總是顯得虛蕩不著力。

他自成就真陽之後,大多事都是念轉即生,意去即成,倒是許久不曾有這等感覺了。

在不知過去多久之後,仍是摸不著頭緒,他知曉這些不是辦法,便自裏緩緩退了出來,並思量起來。

就如他觀望入布須天深處,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借用布須天偉力一般,他認為這裏肯定是有一個關鍵之所在的,只要掌握了此處,就能主馭整個布須天。

可方才他意念徜徉許久,並往深處探尋,卻始終沒有尋到,甚至自身也感受到了一定壓力。

以這等情形看來,這應該是自己修為尚且不夠,雖是能夠沉入進來,但距離尋到那物,還是有所欠缺。

那要做得此事,看來首先需得提升自身道行了。

若是沒有別的途徑,那麽唯有設法找到更多的造化之精殘片或是在求己之道上下功夫,好在布須天與眾不同,本身就是那造化精蘊所在,故只要守住此地,自然就做成此事,可謂兩不耽擱。

於是如先前所為一般,用心參悟玄妙,令種種大道至理映照己身,但他並不敢沉浸太深,稍有不對,便立刻自裏退出,純化理清所得,而後再度重復此舉。

隨著他用心修持,道行也是節節攀升,但是經他感應推算下來,這般距離自己掌制布須天還相差極遠,固然布須天深處沒有過去未來之分,可是神思退出後,用來明悟大道至理卻是需要耗費功夫的,眼前雖是安穩,可卻不代表不會有麻煩到來,多耽誤一刻,那就會給那些找尋布須天的外敵多一分機會。

他思忖道:“莫非真要以正身進入,方能得享大利麽?”

這是一個極大誘惑,若是正身入內,待得下回出來,或許就足以對抗所有同輩了。

可他心中對此卻是警惕萬分,因為正身入內,稍有差錯,不及將大道至理及時運化感悟,那麽自身就會被動融入其中,那時就將再無自己了,而且他總感覺這裏還有什麽不妥之處。

想了一想,他決定暫停參修,而是先行推演,看還有什麽疏忽的地方。

在用心推演許久之後,他終是發現問題何在。

若是正身進入,得布須天庇護同時,同樣也受布須天制束,首先一個,進出就並不是什麽容易之事。

以往在凡蛻之時,破開天地之障入去界內,總要延緩數載乃至數十載,現在面對布須天,進來出去也需面對如此情況,盡管在此間參悟不會有過去未來,可待到想要出來時,則會因此而耽擱,最重要的,要是不及趕了出來,那就會徹底迷失此間了。

不過他也想到,青聖敢於開口,說自己需入其中躲避,那麽或許過去解真這一關之人能夠不受此累。但亦有可能是他身上法寶能得以庇護自身。

思索到這裏,他心道:“看來唯有先試著渡過解真之關,待再看能否以正身入去此間一窺端倪了。”

只是這裏問題又回到了前面,僅僅依靠參悟造化精蘊之所還是太慢了,所以他認為,這裏只能同時那兼顧那求己之道,方能在最短時間內提升道行。

他當即分出一縷意識,開始觀注己身。

求己之法,就是托願自身,期向大道。

但這也並不是憑空而為,若是找不到準方向,不得要領,就算能提升道行,提升也是微乎其微,而唯有找對了道路,方能尋此攀升。

若有一比,那麽前者就如同是將自身力量漫無目的的分散出去,便有無邊之能,收獲也是甚少。而後者就是力聚一處,並明確往一個方向走去,那麽自是很快能見得成效。

但是同樣,因為求己之道阻礙都是來自自身,若是你認準道途之後,要是修行不夠堅定,那日後很可能就會頻頻遇到神關心障,一旦無法過去,生出質疑之心,那麽道行法力很可能就會再也不得提升。

所以這等修行,也不能急功近利,需得量力而力,時時辨明自身,方能扶正大道。

這也難怪簪元道人乃至曜漢老祖等輩都是在外求求己兩道之中取一而用,而不是兼修,這不單單是因為兩條道路表面看去方向不同,也是為了避免在修行時生出更多變數。

不過他認為,執著單一道途,這本身就是一種畏避,是其等先有了道心之執,才有了後來道途之險,而非是倒轉過來。

只要立正道心,那就可以避免這些。

譬如青聖,其道心便是斬滅一切外物,唯一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