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留下注言給你想(第3/4頁)

蘇景眯著眼睛,使勁辨認真著前輩在第八境上的注言。

前輩字跡不再俊秀,筆法大開大闔,顯示心中喜悅:

羽花移植凡間,得活,天光綻放入夜結苞,日日如此往復不休。心甚喜,觀花有所悟,忽見劫雲至,更喜!羽花可入凡間,卻不能重栽回體內。試過幾次,徒勞作罷。無妨、來日采補真火元再重結一花便是。因花悟道、得之我幸。

把真修而結的羽花兒種入大天地竟還活了,不得不說造化神奇。且那位前輩還因“移花”領悟天道,這一段因本心而生、又落於自身的機緣,若傳揚出來,當能算得修行道上的一段佳話了。

但這位前輩具體領悟了什麽天道,未在帛絹上寫明。不寫就不寫吧,天機不可泄露。當著一面鏡子把自己的悟道告知天下的,從古到今也不過蘇景這一個狂妄小子。

蘇景又復微笑起來,雖素未謀面、相隔不知多少年頭,但憑一道帛絹、幾行注言,金烏弟子心神相連於冥冥。蘇景依著帛絹修行得同時,總能清晰看到前輩留下的腳印,不知不覺裏心中感覺早都變得親切起來,見前輩有了機緣、有了突破,蘇景如見朋友得意,開心得很。

可很快蘇景又想起一件事,臉上的笑容散去了。移花以悟道,但移花也影響了他的寶瓶身境,需得再采真火元來彌補。而大聖識海中,蘇景得到了這位前輩的“劍刹天烏”,那座被煉化成火行銳劍的黑獄。

大聖識海中的寶物從何處來?九上天巧玲瓏界,以九根乾坤線接連世界九處至行靈妙地,所有隕落於那九處靈妙地的修家寶物,都會被乾坤線引入大聖識海……往事已矣,許多真相無法追究,“為補花去靈妙地采元氣卻遭不測”的想法究竟是對是錯如今無從求證了。

蘇景搖了搖頭,收回心思又去仔細辨認師父的注言,第一行:

公道!自修行之初便行於此、證於此。結寶瓶後水到渠成,劫雲至破無量,公道即為天道。

中規中矩的一句話,沒什麽可供琢磨的,但接下來的注言卻讓蘇景著實一愣。第二行:

破無量十甲子,再添贅言,天道公道,我道公道,那時以為相扣相合全無錯處,然,今存惑,不解,想許久懶再想。笑三聲、去他娘,留下注言給你想。

相隔六百年,師尊又有所悟,於帛絹上再添了一筆,將自己的疑惑留給後人。

看過師尊注言,蘇景開始折疊帛絹,一邊思索著師父之惑一邊收起自己的寶貝功法,忽然蘇景眉頭微一皺,下一刻舒展開來,但人卻一動不動了。

手上帛絹,正疊著一半。

離山前蘇景不動,黑石洞天內為戚東來、卿眉老祖等人療傷的蘇景不動,遠處礁石上始終在看太陽花的蘇景更是不作稍動……十段心神盡入靜,所有心思盡歸於一處。

不聽素手揮動,悄然為蘇景布下一道絕音法禁,於他身周三十丈方圓內寂靜入極。明知現在蘇景摒棄外物不會受嘈雜影響,但不聽還是要“多此一舉”。

盞茶功夫過後,一層層炫光自蘇景身上流轉開來,很快光芒散去,人如玉、結端坐像,熾燁寶瓶真身顯現。絕非可以賣弄,而是人在寂靜思中真元自然流轉,陽火修為的本能反應。

蘇景化身玉相,更入神。

幾位離山首腦對望一眼,微微笑,會如此說明蘇景身隨心、修入神,正做全力參悟,大好事情。微笑同時幾個人低聲商議了幾句,林清畔站起身來,不用旁人攙扶、以劍做拐一瘸一瘸地走進不聽為蘇景所布絕音域,在他對面坐了下來。

一個深深呼吸過後,林清畔開口,聲音平緩:“修元也好悟道也罷,修行事情總歸是:起於性而落於命,承於命再返於性。務求清晰清澈,簡簡單單,越是簡單就越見璞真。”

“嗯?”蘇景應一聲,但只這輕輕一聲,全無其他動作。

蘇景此刻入定卻無定,外面再如何吵鬧、哪怕天塌地陷,若與他正參悟事情無關他也聽不到絲毫動靜,但若與自己參悟有關,即便遊絲之聲亦可入耳。

定亦無定,只看你只言說能否直入我心。

入心,則有本能作答。何謂本能?不經腦筋思索、不經智慧審辨,口中言便為本心意,字字純真。

林清畔繼續道:“若不曾修行,你的凡間志向是為懲惡揚善一小捕;修行路上,你一度主掌離山刑堂,以離山規矩責罰犯錯弟子;下得幽冥,你再做一品大判。以陰司鐵律審斷遊魂輪回,這才悟出了‘現世報’,這一‘道’成於本心且身體力行,很好。你破悟,劫數至,上上歡喜,又何必動搖?”

蘇景的聲音平靜單調,既無抑揚頓挫也沒有語氣轉折,聽上去好像不入流的僵屍說話:“願以我修奉我道,善惡有報現世報,身死道消無悔。對‘現世報’我未動搖,但對天道此悟我有惑。我本以為是我心思淺薄。可師尊智慧精彩,亦有惑。師尊之惑,與我之惑,或為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