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愛纏綿 采藥上名山 驚搖落 攜女遊城市(第3/4頁)

至於靈雲姊弟陪朱文到桂花山求取靈藥,以及峨眉門下這些小劍客的許多奇異事跡,後文自有交代。那本書中最重要的女俠李寧之女英瓊,自前文中出現後,久已不與閱者相見。現在成都比劍已經告一段落,從今日起,便要歸入英瓊等的本傳,引出英瓊峨眉學劍,偶遇昆侖派赤城子接引莽蒼山,月夜梅花林中鬥龍,巧得紫郢劍,重牛嶺斬山魈,百余馬熊感恩搭熊橋,五俠戰八魔等故事,均為全書中最精采處,尚祈閱者注意為幸。閑話少提,書歸正傳。

話說李寧父女,自周淳下山後,轉瞬秋盡冬來。又見周淳去了多日,並無音信回來,好生替他憂急。這日早起,李寧對英瓊說道:“你周叔父下山兩個多月了,蜀山高寒,不久大雪封山,日用物品便無法下山去買。我意欲再過一二日,便同你到山下去,買一些油鹽米菜臘肉等類,準備我父女二人在山上過年。到明年開春後,再往成都去尋你周叔父的下落。你看可好?”英瓊在山中住了多日,很愛山中的景致。加以她近來用一根繩子綁在兩棵樹梢之上,練習輕身術,頗有進展,恐怕下山耽擱了用功。本想讓她父親一人前去,又恐李寧一人搬運東西費力。尋思了一會,便決定隨著李寧前往。且喜連日晴朗。到了第二天,李寧父女便用石塊將洞門封閉,然後下山。二人在山中住了些日子,道路業已熟悉,便不從舍身巖險道下去,改由後山捷徑越過歌鳳溪,再走不遠,便到了歌鳳橋。橋下百丈寒泉,澗中如挾風雨而來,洪濤翻滾,驚心駭目,震蕩成一片巨響,煞是天地奇觀。父女二人在橋旁賞玩了一陣飛瀑,再由寶掌峰由右轉左,經過大峨山,上有明督學郭子章刻的“靈陵太妙之天”六個擘窠大字。二人又在那裏瞻仰片刻,才走正心橋、袁店子、馬鞍山,到楠枰,走向下山大路。楠枰之得名,是由於一株大可數抱的千年楠樹。每到春夏之交,這高約數丈、筆一般直的楠樹,枝柯盤郁,綠蔭如蓋,蔭覆畝許方圓。人經其下,披襟迎風,煩暑一祛,所以又有木涼傘的名稱。可惜這時已屆冬初,享不著這樣清福了。李寧把山中古跡對英瓊談說,英瓊越聽越有趣。便問道:“爹爹雖在江湖上多年,峨眉還是初到,怎麽就知道得這般詳細?莫非從前來過?”李寧道:“你這孩子,一天只顧拿刀動劍,跳高縱遠,在自給你預備了那麽多的書,你也不看。我無論到哪一處去,對於那一處地方的民情風土,名勝形勢,總要設法明了。我所說的,一半是你周叔父所說,一半是從峨眉縣志上看來的。人只要肯留心,什麽都可以知道,這又何足為奇呢?”

二人且行且說,一會兒工夫便到了華巖堠。這時日已中午,李寧覺著腹中饑餓。英瓊便把帶來的幹糧取出,正要去尋水源,舀點泉水來就著吃。李寧忙道:“無須。此地離山下只有十五裏,好在今晚是住在城裏,何苦有現成福不享?我聽你周叔父說,離此不遠有一個解脫庵,那裏素齋甚好,我們何妨去飽飽口福?”說罷,帶著英瓊又往前走了不遠,便到了解脫坡。坡的右邊,果然有一座小庵,梵唄之聲隱隱隨風吹到。走近庵前一看,只見兩扇庵門緊閉。李寧輕輕叩了兩下。庵門開處,出來一個年老佛婆。李寧對她說明來意,老佛婆便引李寧父女去到禪堂落座,送上兩盞清茶,便到裏面去了。不多一會,唪經聲停歇,出來一個四十多歲的老尼姑。互相問過姓名法號之後,李寧便說遊山饑渴,意欲在她香積廚內擾一頓素齋。那尼姑名喚廣慧,聞言答道:“李施主,不瞞你說,這解脫庵昔日本是我師兄廣明參修之所,雖不富足,尚有幾頃山田竹園,她又做得一手的好素齋,歷年朝山的居士,都喜歡到此地來用一點素齋。誰想她在上月圓寂後,被兩個師侄將廟產偷賣與地方上一些痞棍。後來被我知道,不願將這一所清凈佛地憑空葬送,才趕到此間將這座小庵盤頂過來,只是那已經售出去的廟產無力贖回。現在小庵十分清苦,施主如不嫌草率,我便叫小徒英男作兩碗素面來,與施主用可好?”李寧見廣慧談吐明朗,相貌清奇,二目神光內斂,知是世外高人,連忙躬身施謝。廣慧便喚佛婆傳話下去。又對李寧道:“女公子一身仙骨,只是眉心這兩粒紅痣生得煞氣太重。異日得志,千萬要多存幾分慈悲之心,休忘本性,便可逢兇化吉,遇難呈祥了。”李寧便請廣慧指點英瓊的迷途及自己將來結果。廣慧道:“施主本是佛門弟子,令嬡不久也將得遇機緣。貧尼僅就相法上略知一二,在施主面前獻醜,哪裏知道甚麽前因後果呢?”李寧仍是再三求教,廣慧只用言語支吾,不肯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