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菩薩聽評書打賞 壇上半吊子福音(第2/4頁)

這一段時間,蕪州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景教徒欲立寺,名為景福寺。

唐代天下各教流行,而蕪州這個地方也夠熱鬧的,先有翠亭庵入城,後有九林禪院建寺,現在連景教也來了。建此寺名義上說是奉詔,但官府只劃了城中一塊空地,讓教徒們自行建寺未撥錢糧。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教派,與後來所謂的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這三大教派都有些區別,甚至被傳統的基督教眾稱為異端,直到公元1994年天主教會才正式收回了對景教的異端之稱。

這一教派的創始人是南北朝年間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裏斯托利,他主張基督有“人神二性二位一體”,對傳統基督教義最有特色的解釋是關於耶穌他媽媽瑪利亞的,裏斯托利認為瑪利亞生下的耶穌只是一個凡人的肉身,瑪利亞只是耶穌的生母卻不是聖母,而耶穌是受到了上帝的感召,受通往天國的道路指引,喚醒了心中神靈的力量與德行,成為了基督。這個解釋很有趣,可以視作一次古老的宗教改革,接著這個思路闡述教義——每個人都能以虔誠之心接受上帝的感召,想應基督的召喚,喚醒心中的力量,打開通往天國的大門,得到永生。這其實與基督教各教派的根本教義沒什麽實質區別,但是他對於基督人神二性二位一體的闡述,被其它教派斥為異端。

裏斯托利被革去了大主教之職,但是這一教派卻流傳到了古波斯,再由波斯傳入大唐。貞觀年間,有一景教修士阿羅本帶著景教經文到長安獻於李世民,太宗對於這種“四夷賓服”之舉很高興,下令在長安建護國景教寺,後世稱為大秦寺。當時的長安絕對是世界第一大都市,經濟、文化交融的中心,有很多西域人在長安城中經商或居住,其中景教徒也有不少。

到了武則天當權的年間,武氏崇佛,各教之間多有爭端,景教也受到了沖擊。這時有一名景教修士也是一位西域富商,名叫阿羅撼,募集巨資在洛陽城中建了一座經幢,刻福音書於其上,並刻有有“天命歸於大周”等各種頌揚之詞,名為“大周頌德天樞”。與此同時,他在景教寺院中供奉武氏追封的歷代武家祖先。武皇鳳顏大悅,下詔肯定了景教的合法地位,並允許其在各州府所在地建寺。

武後崇佛天下皆知,景教想取得政治地位,很多教義的包裝以及傳教方式都有了微妙的改變。比如它不反對教徒祭拜祖先。要知道,在一個以孝道為先的強大國度裏,要是宣揚只能拜上帝不能拜祖先,弄不好在鄉下傳教時會被一幫鄉民用鋤頭砸死,而官府可能都不會管。

另一方面景教最大的改變就是做了類似佛教化的包裝,比如景教修士也自稱為“僧”,也象僧人一樣食素,所修的道場不叫教堂而稱為“寺”,翻譯的經典中也吸收了很多中國傳統的哲學用語。同時也借鑒了當時流傳的道教經文,比如“上帝”的稱呼是“阿羅訶大天尊”。

關於景教教義以及如何成為“異端”,現代人可以做各種考證。但是唐代的老百姓卻不清楚這些,只知道這是西域流傳來的一種胡教,宣揚阿羅訶大天尊與救苦基督,信奉它可以得到救贖,前往光明天國。所謂“景”,就是漢語中的光明之意。這種包裝以及傳教方式的改變,是在當時情況下一種技巧的權變。對很多字都不識、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基督的老百姓,必須用一種他們能夠聽得懂、好接受的方式傳教。

但是從旁觀者的角度,景教這個流派雖然與如今的天主教派有所區別,但其教義內核並未改變,仍然是上帝是唯一的神,信我者得永生,聽從基督的感召得到救贖,罪惡者將受到地獄的懲罰。至少在“上帝”眼中,其信仰沒有實質差別。

周武年間,景教在各州立寺,自然也來到了蕪州。建寺不僅得有地還得有錢,和尚可以化緣,景教僧就搞募捐。想要老百姓信奉並願意掏錢,首先要傳教布道,入鄉隨俗也稱為景教法會。這一段時間蕪州城中的景教法會很熱鬧,很多老百姓都跑去看稀奇,還有很多小商小販挑著擔子推著小車去附近做生意。這些小商小販中也有賣水果的,其中還有一位秀美端莊的關小姐。

景福寺的道場在蕪州城的西北角,一片高坡空地上。這一天梅振衣與知焰也換上便裝,混在老百姓中來觀看景教法會。他們一眼就看見會場外擺攤賣水果的關小姐,水果攤後面還站了一個少年,神色淡然看著臨時搭起來的宣講台。

這少年就是仙童清風,他沒說話,但能猜到私下裏也許與關小姐以神念在交流。梅振衣看到他們微微有些意外,金仙與菩薩也有閑情逸致湊這個熱鬧?想想也正常,梅振衣與知焰不也來了嗎?況且這就和江湖人的“爭棚”一樣,在蕪州立道場的觀自在菩薩不可能不來看看對方是些什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