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昨夜漫山花夢綻 可憐春來人未還(第2/3頁)

上述這些內容,是梅振衣聽聞九靈元聖講解藥引時想通的。他怎能在一時間想明白這麽多事呢?別忘了他如今已有地仙修為,雖剛歷苦海還算不上出神入化,但也有了靈台推演之能。推演別的事或許生疏,根據自己的所學、所見、所聞,推演自己最擅長煉藥之道還是很自如的。

梅振衣在靈台中推演,同席的月明、風清卻很意外地問道:“道友欲煉制九轉紫金丹,竟然不是為自身修行所用,而是為了救人。這與我太乙門的祖師爺當年之舉差不多,不知你要救的是何人?”

“洛陽牡丹花神,她叫白牡丹。”梅振衣答話的同時還在靈台中推演。說出“白牡丹”三個字,忽然神識一動,靈台推演定境全部散滅,沒來由的有了一種非常不妙的感覺,有一個念頭似是憑空鉆入腦海——白牡丹出事了。

說話的好端端的,梅振衣臉色突然就變了,一手撫額一手扶著桌子站了起來。眾人都注意到梅振衣的變化,知焰扶著他問道:“振衣,你到底怎麽了?”

“靈覺有感,白牡丹情況不妙!”梅振衣喘了一口氣答道。

修為有了推演之能,往往遇事之時靈台中有自然的感應,稱為仙家靈覺。這種仙家靈覺不是無所不能,受到很多限制,同時還要機緣巧合。比如對其他人的莫名感應,必須是你很熟悉,並且是能夠牽扯心念的人。梅振衣對白牡丹不能算很熟悉,但對付小青卻是再熟悉不過了,白牡丹絕對能牽扯他的心念。

他來昆侖仙境采藥就是因為白牡丹落難,此時提起白牡丹,機緣巧合以致靈覺忽動,覺得白牡丹出事了。這種感覺很難形容,也說不清楚是怎麽回事,就是一種朦朧的感應。

知焰:“既然如此,我們速回人世間,到洛陽一看究竟。”

白牡丹假如真的出事了,還真不是時候,波若羅摩花要在兩年後才能開放,梅振衣尚未煉成九轉紫金丹啊!

上次他見過白牡丹。雖然衰弱已極,自身修行無回天之力,但是在清靜小園中尚可藏身,有玉骨扇與紫石芝,五年之內應該沒什麽大兇險,所以梅振衣才會想到煉制九轉紫金丹相救,移換爐鼎讓她從花叢中脫身。

本來一切都很順利,梅振衣歷苦海初成地仙,采到了千年夜明砂收服十大妖王,接著找了波若羅摩,又巧遇九靈元聖講解丹方,運氣簡直好到了極點。但白牡丹偏偏在這個時候出事,真有些樂極生悲之感,具體是怎麽回事還不清楚,要趕去洛陽了解究竟。

梅振衣與知焰說走就走並未耽誤,臨行前給龍空山十大妖王寫了一份請帖,邀請他們速來乾元山聽聞九靈元聖金仙法會,並叮囑若幹行止注意事項,莫與其他昆侖修士起不必要的沖突。

他們將阿斑暫且留下,吩咐道:“阿斑,你要聽元聖大老爺與風清、月明兩位仙長的話,不要調皮闖禍,守好波若羅摩花,我們辦完事就回來接你。”然後就匆匆離開了乾元山趕往瑤池,穿越昆侖仙境結界門戶回到人世間,飛天往洛陽而去。

這一路行遊歷練,來時是那麽悠閑從容,去時又是如此匆忙急切。

人世間已是大唐載初二年(公元690年),梅振衣離家行遊之後,洛陽發生了很多事。

去年的時候,有一位僧人法明杜撰《大雲經》四卷,經中稱武後為彌勒出世,當為閻浮提主。所謂“閻浮提”是梵語,含義很廣,可引申為“美好人間”之意,所謂“閻浮提主”,就是指代人間帝王之意。武後非常高興,下令頒行天下,長安與洛陽皆建寺珍藏。

接著侍禦史傅遊藝又邀集關中百姓近千人,搞出一份聯名上書,呼籲武後登基為帝,改國號為周。武後駁回上書,卻升了傅遊藝的官。這樣一來朝野內外就熱鬧了,百官宗親、四方屬國、各大士族,還有僧人、道士,總計六萬余人再次上書,“強烈要求”武後從傅遊藝所請,竟呈逼宮之勢,武後既不惱怒也不恩準。

武後崇佛天下皆知,僧人上書也就罷了,道士們湊什麽熱鬧?這叫識時務見風使舵。和尚道士未必就是守望、鐘離這種修行高人,混個身份享受供奉待遇的俗人有的是,遠比真正的修士多得多。唐代有馮小寶這等淫僧,現代也有梅正乾這種只會騙錢花的江湖道人。

其實大家看得都很清楚,朝野內外雖熱鬧,獨缺一個人的上表,那就是當今皇帝李旦。自古雖有退位與禪讓之說,但都是父讓位於子、君禪位於臣,可是兒子將皇位讓給母親。千古以來聞所未聞,既不是退位也不是禪讓,除非是造反。否則無先例禮法可參照。

轉過年來,皇上李旦過二十九歲生辰,於離宮設宴。群臣按禮到賀,這才有機會見到幽居的皇帝。席間就有人直言不諱,提醒皇上也去勸武後從傅遊藝所請,以順應天意民情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