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9章 劉書記,有何高見?

市政府常務會議的議題,是早就擬好的。都有書面資料,提前幾天發給與會的幹部。

李如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寫了一個詳細的報告。七星區造紙業的起源,發展過程,目前的狀況,都羅列了進去,抑揚頓挫地讀著報告,足足三十分鐘,才算是讀完了。

李如軍不是七星區的“老幹部”,前年七星區由縣升格為市轄區的時候,從市委宣傳部放過去,當時是常務副區長,一年前才正位區長。

所以李如軍的匯報,很是“氣定神閑”,相當的“客觀”,基本將自己置身事外,用一個旁觀者的眼光,在看待七星區造紙企業對環境的汙染。

根據李如軍的匯報,七星區造紙業,起源於七十年代末期,大約是七八年左右,建起了第一家國營造紙廠。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七星縣就是這一家造紙廠,規模也不大,只有幾十個工人。七星區的造紙業“蓬勃發展”,始於八十年代末期。當時,七星縣造紙廠已經連年虧損,入不敷出,瀕臨破產倒閉的邊緣,一直都是靠財政撥款和銀行借貸在勉強支撐。

這倒是幾年前,大部分中小型國營企業的普遍現象。

八八年的時候,七星縣國營造紙廠,正式對外承包,被廠裏原先的一個車間主任承包了下來。那位車間主任,倒是個人才,承包之後,對工廠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很快便起死回生,開始有了盈利。

因為七星區麥草資源豐富,造紙廠原料充足,眼見造紙廠有利可圖,立即便成了香餑餑,一大堆人跟風而上,不久之後,大大小小的造紙廠就遍布了七星縣的好幾個主要鄉鎮。開足馬力生產,幾年下來,賺了不少的錢。為縣裏創造了數千個就業崗位和數以百萬計的財政收入。

目前,七星區的造紙廠已經成為區裏的支柱產業之一。

八九十年代,國人基本沒有什麽環境保護的概念,但環境汙染不會因為群眾沒有概念就不出現。幾年時間過去,七星區的汙染,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前不久,忍無可忍的群眾終於聚集起來,“圍攻”七星區區委區政府,嚇得七星區區委書記和區長李如軍落荒而逃,在市裏躲了一整天。還是市裏派了錢副市長親自前往七星區給群眾做工作,才暫時平息了這一事件。

但這種群體性的事件,造成的沖擊力也是巨大的。發生一次,黨委和政府的威望便直線下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漸漸淡化這種影響。而且群體性事件,有慣性。如果處置不好,會引發第二次,第三次。當然,規模也許不會有第一次那麽大,但考慮到七星區的群體性事件,有上千人參加,假如真的引發第二次第三次,哪怕規模只有十分之一,那也相當可觀。

李如軍匯報說,針對這次群體性事件,區裏已經在采取措施,對症下藥,給群眾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群眾的情緒,已經得到了緩解,不會再次引發鬧事。

至於具體什麽措施,李如軍沒有明言,在座諸君,俱皆是個中老手,誰不是心中有數?

一般來說,就是“擒賊先擒王”。把煽動鬧事的幾個為首者找出來,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或誘之以利,或脅之以威,總歸會將他們整治得服服帖帖。後兩種手段尤其有效。你乖乖聽話不再鬧,那就給你些好處,如果不識相,還敢再鬧,嘿嘿,人民民主專政的鐵拳,也不是吃素的。

發展到後世,甚至直接雇傭社會上的流氓混混,以看到和鐵棍代替專政鐵拳,似乎效果更佳。

這樣的措施,自然不能在報告上白紙黑字寫出來,大家心照不宣。

劉偉鴻的雙眉,輕輕蹙了起來。

從李如軍的報告之中,沒有聽到半個字談到治理環境汙染,也沒有聽到半個字要進行整改。基本上就是匯報了一下情況,和針對群體事件的處置措施。

只要群眾不再鬧,上級領導就不會再追究。

整個九十年代,類似這樣的群體事件,在所多有,不說層出不窮,起碼也是見怪不怪。地方主要領導幹部的官帽子,也從未和大規模群體性事件聯系起來。

所謂“一票否決”,在當時也是個新鮮名詞。

九十年代,基層政權主要領導“一票否決”的真正的雷區,是計劃生育。頗有一些鄉鎮的頭頭們,因為計劃生育搞不好而丟了烏紗。但也僅僅到鄉鎮這一級為止,很少上升到縣級層面。

李如軍這個態度,雖然談不上積極,但按照眼下的官場生態,要算正常。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和劉偉鴻一樣,多了二十年的後世記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