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身似遊龍走商都(第2/3頁)

李隨雲搖頭感嘆道:“道兄便是不說,我也要幫你推演。我方才觀你命數,心中有感,故才發出長嘆。”

聞仲微微一驚,心中倒起了一絲好奇之意,故作淡然道:“願聞其詳。”

李隨雲輕輕點頭道:“你一生命格實為坎坷。你前半生走得卻順,先是得拜明師,修成大道。又入得凡塵,享人間富貴。這其間雖有小挫折,也沒有什麽大礙。但我觀閣下氣色,如此風光,只有四十余年。四十年後,閣下當有一劫。若是道友躲得過,此後一帆風順,仙途不可限量。若是道友躲不過,則性命休矣!”

聞仲聽得對方如此言語,不似戲言,不禁微微變了臉色。沉聲道:“道友既然看得明白,卻不知其中可有甚麽解救之法!還請道友看在同道中人的面上,不吝賜教,救拔則個。”

李隨雲微嘆道:“天意難違,我又有什麽辦法?況且人力有時而窮。道友好生防備也就是了。”聞仲力求之,不肯放李隨雲前行。

孔宣在旁見了,心中也自老大不忍。他凡事看得明

白,李隨雲來此固然別有目的。但他所言之事,當非虛言。畢竟他最善推演天機,看到一人之命數,又有什麽不妥之處?他按耐不住,也開言勸道:“師父。我等受聞道友如此款待,怎好袖手旁觀?況且聞道友如此求懇,您便與他指條明路罷。”

李隨雲看了一眼孔宣,又看了看聞仲,長嘆道:“你一生逢不得一個‘絕’字。四十年後。你再有軍事,需走水路,莫行陸路。如此,可略解你之劫數。你大劫之事,當有貴人相助。到得那時,你若明了天道。自然可逃此劫難。若是看不透……罷、罷、罷。”

聞仲聽得李隨雲言及自己逢不得“絕”字,心中愈加信服。蓋因自己出師之前,其師金靈聖母曾言他一生日萬事盡順,唯逢不得“絕”字。此事只有他和師父知曉,如今李隨雲說將出來。可見其道行之深。

聞仲也看得明白,此人確有神通。不由得起了愛才之念,急命左右將來宴席,宴請李隨雲師徒。席間,他又頻頻相勸,奈何李隨雲不露丁點口風。被逼地急了,只答應隨他入宮面見商王。

此時商王為太丁。此人自登大寶,端的勤懇,將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條。此時商朝強大無比,君明臣賢。滿朝文武,都是濟世之能臣,定國之良將。此時商王朝國力,可稱極盛。蓋因前代商王積累甚眾,到得此時,倉縻盡滿,府庫充盈。帶甲之士三十余萬,端的是威服四方。

此時天下八百鎮諸侯齊聚都城,但見諸諸位奇裝異服,不一而足。眾諸侯正在朝堂之上與太丁歡飲。忽左右報說大將軍聞仲求見。

太丁心中疑惑,這聞仲方才出去,怎地又回轉回來?他看了一眼左右,隨即叫宣。不過片刻,但見聞仲頂盔貫甲,大步走將過來。

此時聞仲在商朝中,也算得上舉足輕重地大人物。他先是平定東海叛亂,又大戰西方叛軍,助西伯平定賊寇。還率領大軍鎮壓了異常浩大的奴隸起義,可以說是商朝第一戰將。他麾下地魔家四將、竇榮等將,雖然年紀輕輕,但一個個也都是威名赫赫,功勛卓著。

不過聞仲哪裏都好,就是脾氣過於剛硬,不夠圓滑。朝中也有奸臣,雖然不為大害,但總是攪個不休。聞仲自然不能和諸奸相合。不過太丁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方才將聞仲放到了如此高位,最起碼這樣的人沒有什麽威脅。

太丁見聞仲一身甲冑,眉頭微皺,淡淡的道:“聞卿,你不是回府歇息去了,怎地又趕將過來,且頂盔貫甲,難不成又發生了什麽大事不成?”

聞仲急道:“好教陛下得知,今日臣在街中,見到一個異人。此人極善算命,臣親試了一試,其言果然不爽,端地是好本事。臣思如此異人,若是放之荒野,誠為可惜,故特薦於大王。”

太丁眼睛一亮。他也知道聞仲是道門子弟,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如今聽他稱贊那人本事,不由得好奇心起,急命人宣將進來。

李隨雲聽得宣召,急囑咐孔宣道:“你隨我見那商君,可觀滿朝文武氣色。你不必多言,回島之後,再與我印證。”

孔宣知道李隨雲要借機教導於他,心中著實激動,連聲答應。師徒兩個整了整衣服,定了定心神,大步走將進去。

入得朝堂,但見左右端坐了不少的臣子,文臣一個個相貌儒雅,武將一個個模樣兇惡。又見八百鎮諸侯表情各自不一,有地輕蔑,有的不屑,有地疑惑,也有的若有所思,還有幾個人眼神誠懇。當然,這只是表面現象,他們內心怎麽想的,誰都不知道。

李隨雲昂然而入,見了太丁,打了個稽首,便在台下端立,也不多言,就那麽直勾勾的看著太丁,似要和對方比眼神地淩厲程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