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冰彈玉劍伏魔頭(第6/7頁)

當下國王重重地賞賜了巴勃醫生,便送他們出宮。雅德星王子則留在宮中養病。

兩人走出深宮,恍如一夢。巴勃笑道:“我正想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奇經八脈考》,中國文字深奧,正好請你幫助。他年你做了駙馬之後,還要借重你的大力,將這些醫書,大量刊印。”桂華生道:“我哪裏有這個福分。”巴勃笑道:“我們這裏有句諺語,只要姑娘對你有了情意,那就似蜜蜂去采花蜜,趕也趕不去的。”

談笑之間,不知不覺已回到家門,巴勃打開大門,便嗅到一股幽香,走上廳堂一看,只見茶幾上放著一疊書籍,壓著一紙花箋,巴勃笑道:“你瞧,有了你在這裏,花香自己便會飄進來了。”

桂華生抽出花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首小詞,調寄〈點絳唇〉,詞道:“萍水相逢,便已是琴心先許。一家寰宇,海內存知己。縱有珠峰,難隔天台路。書此意,意憑風絮,吹向郎邊去。”不必署名,桂華生已知道是公主手寫的詞箋,詞中充滿“四海一家”之意,縱有天下第一高峰,也隔不斷兩國的友誼,當然更阻不了兩人之間的情意。桂華生讀後,如醉如癡,而又豁然開朗。

再檢閱那一疊書,都是尼泊爾的古典文學,桂華生當晚就讀了一晚,這一些古典文學,大半都與中國有關,例如慧超法師所著的《往五天竺國傳》,慧超是唐朝高僧,稍後於玄奘法師,他曾繼玄奘之後到過印度,書中的〈迦維羅衛一記〉,所敘述的便是尼泊爾之行,此書已譯成了尼泊爾文;另外還有尼泊爾本國高僧所寫的經“變文”,那是一種有韻腳的佛教文學,例如阿尼哥的〈天魔體佛贊〉〈文殊問疾維摩詰〉等等。要知尼泊爾乃是佛國,所以它的古典文學,多與佛教有關。桂華生雖然不是佛教徒,但一來這些經典文學比喻豐富,妙語如珠;二來心知這些書是公主要他看的,故此也讀得津津有味。他還把所有不懂的地方記下了記號,準備第二天去請教巴勃。

第二天一早,他還沒有起床,巴勃已先來看他了,一見面就道:“你是不是今天準備去報名向公主求婚?”桂華生道:“怎麽?”巴勃道:“你不用去了。”桂華生吃了一驚,急問其故。

巴勃道:“國王有命,選拔駙馬之事,暫時停頓,要待百日之後,方再舉行。聽說一來是因為明年的佛祖誕辰要舉行無遮大會,各國的高僧異士在今後這幾個月之內,將會陸續到來,其中或有求婚之人,故此稍待;二來是國王病體初愈,要公主陪伴,無暇選拔。”其實還有第三個真正的原因,巴勃知而不說,那是因為國王想把公主許配給雅德星王子,雅德星正在宮中養病,國王希望在百日之內,能使他們兩人回心轉意。

桂華生笑道:“那有什麽緊要?我便等待百日,又有何妨?我正想得多一些時間,好熟悉貴國的風俗習慣。或者到各處看看。”

自此桂華生便在巴勃家中住下,白天讀書,晚上幫助巴勃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奇經八脈考》,偶而抽空也到街上走走。巴勃學問淵博,兩人切磋,得益不少。不知不覺過了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中,只有麥士迦南回國之日,國王舉行宴別,曾招桂華生進宮,但就是在那次送別的宴會上,也沒見著公主和雅德星。聽禦醫說王子受傷太重,雖得雪蓮化開瘀血,仍然未曾康復。

那次之後,國王就沒有再招過桂華生。桂華生雖然察覺國王對他冷淡,卻也不以為意。一日,桂華生到瑞揚布山參觀蓮花寶塔回來,見巴勃略帶愁容,正在收拾行李。桂華生問他何事,巴勃說:“勃提崗城瑪清勒寺的主持請我去醫病,我不能不去,看來咱們大約要分手一個月了。”

原來尼泊爾以佛教立國,除了國都的神廟之外,便以勃城的瑪清勒寺最大,主持的地位極高。關於瑪清勒寺也有一段著名的神話,據傳古印度有一位聖人叫瑪清勒,其徒哥拉拿有一次到尼泊爾訪問,沒有得到尼泊爾人的歡迎,一怒之下,就跑到一座山上,臥著不動,這一來天就不下雨了。國王只好到印度請求瑪清勒,勸動了哥拉拿站起來,他腳一著地,天就下起大雨來了,使尼泊爾得免旱災。國王於是下令全國,每年舉行節日,表示對瑪清勒的感謝,這個節日便叫做“瑪清勒遮拉節”,這個節日直到現在,每年還有舉行,成為尼泊爾兩大節日之一。(另一個大節日是“燃燈節”,相當於中國的元宵。每逢此日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準備豐富的食物,款待親友,寺廟裏整夜歌唱,青年男女盡情歌舞,互相拜訪,熱鬧非常。)國王除了定下“瑪清勒遮拉節”之外,並在勃提崗城(Bhatguon)哥拉拿所臥的山上,建立了一座宏偉的“瑪清勒寺”,作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