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良友相逢徒悵悵夫妻離散恨綿綿(第4/6頁)

楊婉嗔道:“我幾時有過不放心的?你的心倘若不是向著我,我把你縛在裙邊也沒有用。不錯,孟明霞的確是落落大方,是巾幗須眉,是女中豪傑,怪不得你要稱贊她。但你也不該把我看成了多疑善妒、氣量狹窄的女人呀!”

李思南苦笑道:“我不過隨便說一句話,你卻想到哪裏去了?好,但得你放心就好,咱們不必再談她啦。”

楊婉心裏想道:“你怕和我談她,可見你實在還是忘她不了。”楊婉不願意這種不愉快的氣氛保持下去,因此聽了李思南的話,果然也就不再提孟明霞了。但雖然不提,孟明霞投在她心上的陰影卻仍是不能消除。

兩人各懷心事,策馬前行,他們的馬快,只走了兩天,已接近金國與西夏的邊境。

這一日正行走間,忽見塵頭大起,一大群難民,扶老攜幼,像潮水一樣從前面退下來。

李思南大吃一驚,忙截著一個難民問道:“前面出了什麽事?”那難民道:“快走,快走!蒙古韃子已經打進來啦!”

李思南是早已知道蒙古要移師西向的,但這支奇兵從西夏的後門打進來,來得如此迅速,還是大大出乎他意料之外。

楊婉道:“怎麽辦?咱們的馬快,要是找得一條路,可以避過蒙古的大軍……”李思南道:“情況這樣混亂,很難探明虛實,前行危險太大,只好退回去,先找個地方躲躲吧。”

轉眼間路上已擠滿難民,他們騎著馬雜在人堆之中,比人行也快不了多少。李思南一看不是辦法,只好叫楊婉離開大路,向荒野奔逃,還未曾擠出人堆,西夏的潰軍又已似潮水一般湧來。

這些潰軍只顧逃命,可不理會百姓的死活,騎著馬的就向人堆沖過去,無數婦孺在鐵蹄之下給踐踏得遍體鱗傷,哭聲震天;失了坐騎的也仗著刀槍沖散人群,奪路而逃。逃避不及的老百姓,死在亂兵刀槍之下的也很不少。

李思南又是憤怒,又是感慨,心道:“這樣的士兵,畏敵如虎,望風而逃;對待自己的百姓卻又是殘暴如狼,肆意蹂躪,這還能打什麽仗?怪不得蒙古兵能夠以少勝多,長驅直入了。”

心念未已,一小隊潰兵已經向他們沖來,紛紛呼喊:“我要坐騎”,“男的可以作夫子”,“你要坐騎,那女的就留給我吧!”未曾到手,已在議定分贓了。

李思南、楊婉大怒,雙劍揮舞,殺了幾個人,潰軍方知厲害,一哄而散。但前隊的潰軍散了,後面大隊的潰軍又趕來了。

李思南怒道:“你們不敢打蒙古韃子,卻來欺侮百姓。好,你們來吧,來一個我殺一個,來一雙我殺一雙!”

話猶未了,忽見潰軍四散奔逃,有的從他們旁邊逃過,卻也沒有招惹他們。李思南起初莫名其妙,擡眼一望,這才看到,原來是一隊蒙古騎兵已經殺到。

李思南道:“婉妹,你跟著我!”奪過兩支長矛,左挑右刺,在亂軍中沖開了一條路,到了荒野,散兵已經少了,李思南叫了一聲“婉妹”,不見答應,回頭一看,卻已不見了楊婉!李思南這一驚非同小可,他只道楊婉是一直跟在他的背後,竟不知在什麽時候給亂軍沖散了。

李思南叫聲:“苦也!”欲待回去尋找,只見塵沙滾滾,萬馬奔騰,蒙古的大軍已經殺到。主力沿著官道挺進,兩翼則在曠野展開,分出無數小隊騎兵,搜索殘敵。

其中一個小隊追逐西夏潰軍,追到了李思南的所在,李思南挽起成吉思汗所賜的那張鐵胎弓,嗖、嗖、嗖,連珠箭發,三支箭射翻了三個蒙古騎兵,說時遲,那時快,另外兩騎已經沖到他的面前。李思南大喝一聲,輕舒猿臂,抓著一支向他搠來的長矛,將那蒙古兵連人帶矛猛的拽了過來,一個旋風急舞,便拋出去,恰好把另一個蒙古兵也撞翻了。

忽聽得有人喝道:“好箭法!”李思南擡頭望去,只見一面大旗迎風招展,大旗下一個威風凜凜的將軍跨著戰馬,停在路邊,正向著他們這邊望來。這個將軍不是別人,正是神箭手哲別。原來這一路大軍就是他統率的。

李思南滿身泥汙,距離又在百步開外,哲別本來不知道他是誰,但因見他箭法高強,不覺技癢,笑道:“難得有個對手,咱們較量較量!”弓如霹靂,箭似流星,也是連珠箭發,一發三支。

哲別的箭法比李思南高明,李思南提起鐵胎弓一撥,撥落了第一支,一個“蹬裏藏身”躲過了第二支,第三支箭射著了他的坐騎。李思南回頭一箭,也向著哲別射去。

哲別一聽利箭劈空之聲,不由得心頭一凜,心道:“這是一張頭號的鐵胎弓!”當下把手一招,把那支箭接到手中。成吉思汗的弓箭是特制的,哲別一看,立即就知道是李思南是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