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欲刺齊王(第3/11頁)

此刻韓熙載突然想到了李弘冀,今天他在秦淮雅築中竟然連續有五個手下趕來找他。而且和那些手下低聲耳語之後,他就一直處於焦急不安的狀態。而最後像他那般心胸如海天的人終於還是沒能耐得住,找個由頭提前走了,可見手下前來告知的事情是極為重要的。如果不是軍國大事,那就是和他切身利益有關系的事情。這樣想來,自己收到的這些密報會不會和李弘冀的不安有著什麽關聯?

走進書房時,王屋山正坐在他的金絲楠高背官帽椅上看那些密報。從王屋山凝重的表情來看,她對這些密報中的內容並不能完全理解。

韓熙載沒有說話,而是走到書桌邊直接拿起密報來看。十幾件密報一一看過後,他知道為什麽會一下子出現這麽多件密報了,也知道為何會在這麽短的時間間隔中一起報進府來。因為這些密報都是金陵周邊距離很近的密探點報來的。密探點是以線形輻射狀延伸開的,那麽越靠近金陵,密探點也就越密集。而金陵是南唐中心,既要防外敵也要防內鬼,密探點密集也是需要的。

“你怎麽看這些密報?”韓熙載問王屋山。

“我排了一下,雖然都是說蜀國有人來南唐的密報,但是從線路和位置的區分上可以看出,至少有四路。然後加上從蜀國回來的德總管,總共就是五路。”

十幾件密報都是報的蜀國密使的事情,這倒不是那些蜀國密使特別好認,而是因為各密探點特別是金陵周邊的密探點對帶有蜀國跡象的人特別留意。韓熙載知道吳王府的德總管秘密前往了蜀國,然後蕭儼、顧子敬在煙重津遭遇截殺。而他想替李弘冀消除後患,保住南唐不出內亂、國穩民安,於是派出的夜宴隊秘密行事想奪回字畫、截殺被俘刺客,但是都沒成功。於是他只能轉而注意李弘冀的動向,讓密探點嚴查蜀國的秘密來人,以便可以在李弘冀有什麽異動之前提前制止他。

“這些人的最終去向都是太子的吳王府嗎?”

“接到第一件密報之後我就派人出去查了,的確都是去了吳王府。就是那德總管也是連家都沒回,帶著隨從和東西直接回的吳王府。”王屋山回道,可見她並非只是坐在這裏看看密報這麽悠閑。

“這就對上了,今天在秦淮雅築中,先後有五個太子的手下前來找他,應該就是通報的這件事情。前幾天在朝上聽兵部稟報的軍情,說大周已經兵入蜀境,我想這五路密使齊到金陵,很有可能是孟昶想要太子想辦法出兵夾擊大周,助西蜀脫困。”韓熙載這是很正常的想法。

“不一定,周軍雖入蜀境,但大戰未始,蜀軍未敗,還未到疾馳求援的時候。而且就算疾馳求援,有必要用五路密使嗎?那不反而顯得招搖,密使不秘了。”王屋山畢竟是研究這些密報很長時間了,所以想法更有深度。

“那你覺得這些密使回來是為了什麽事情?”

“根據我們已經掌握的信息,太子和蜀皇孟昶之間關系非比尋常,所以聯手對抗其他各國的盟約應該早就定下。大周攻入蜀境,不用孟昶疾馳求援,太子能力許可之下也會調動兵馬威脅大周,助蜀國脫困。而據我所知最近兵部確實下令調動了幾個大營。”

“這事情我知道,調動的軍令的確是根據太子的公文下的。但是所有調動都重在防禦,並沒有要援手蜀國的跡象。”韓熙載說道。

“這可能正是問題關鍵。太子原來是直接掌控大軍的,現在卻只能以公文協助統轄。這狀況是從審理刺客的案子之後開始的,像太子那般胸有韜略之人,如何看不出皇上已是對他起疑。”

“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是說正因為太子現在看出自己狀況不好,於是只調兵防禦,並不對大周擺出威脅態勢。這樣做是為了和孟昶講條件,讓他替自己消了眼前的禍殃,擺脫目前狀況。”韓熙載只需稍稍一點便想到了問題所在,“可是孟昶那邊又能如何替他擺脫目前狀況呢?”

王屋山微微一笑:“這事情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試想下,如果齊王李景遂被什麽人刺殺了,那麽太子就成了唯一皇命正傳的繼承人,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立被覺

“刺殺?你是說從蜀國來的那些人都是刺客?這倒也不是沒有可能,太子前些日子阻止齊王繼續利誘被俘刺客,中斷了他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有可能即將見效的審訊。然後自己帶軍刑官對被俘刺客用刑十幾天,卻一無所獲。這會不會是在拖延時間,等待刺殺齊王的蜀國刺客前來。”

“為什麽不會?刺殺齊王,他絕對是不能用自己人的。而江湖中雇傭的人又不可靠,只有讓孟昶從蜀國派刺客來是最為妥當的。因為他們之間有盟約,可以講條件。”王屋山是刺行中的魁首之一,所以很當然地往刺局方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