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幽谷奇遇(第8/11頁)

青風道長看了幾行,才知道這本奇書分上下二冊,青風所取得的是奇書的上冊,下冊收藏在巖洞的另一處秘密地方,只有練好了上冊,才有功力去移動那千斤重石門,取得下冊。看來這位前輩的心思縝密,叫自己先學好了上冊的武功,才去取下冊。怪不得前輩在地面上的遺言中,有這麽一句“不可冒進,切記。”

上冊是內功篇,附一套“分花拂柳”的掌法。分花拂柳掌,也是慕容家的一門精湛絕技,慕容家的人會,丐幫幫主金秀姑也會。江湖上傳說首先得到這一門掌法的是墨明智,他遇到一位山中異人而獲得。以後墨明智大俠又傳給了金秀姑一家,從此再沒傳給任何人。

武林中人認為這一門掌法是仁慈之掌,志在克敵而不取敵人的性命,使對手知難而退。原來這一門掌法是太乙門開門要學的武功之一,青風道長這時才真正明白這一門武功的來源了。既然這麽神奇的掌法只是太乙門真經中的開門要學會的掌法,這麽看來,下冊的武功必定是更加神奇莫測了!

那位前輩又在提示中說:“太乙門的內功,與道家所練的內功相近,以清靜無為為主。有緣人要是會武之人,或是有一定的成就,必須先棄所學門派的內功,舍其所練得的真氣,才能練太乙門之內功。不然,兩股不同的真氣在體內遊離、沖擊、痛苦萬分,以至終身殘廢。要是天山、武當派的弟子,本屬一源,不必舍棄,並可相輔相成,比其他門派進展神速。余之金沙丹,要是其他門派弟子,服下之後,先增強內勁,然後才散其真氣;而天山、武當弟子,服下後所增之內勁,其真氣永不消失。切記!切記!”

青風道長不禁暗叫自己幸而是武當派的人,不是其他門派的弟子。要不,從頭練過,又不知要多少年後才能練成太乙神功了。一般來說,神功的練成,起碼要二三十年,自己是五十歲的人了,再練二三十年,那不七八十了,就算長命又有多少年能在江湖走動除奸殺兇殘?那不像這位逝去的前輩一樣,天年已盡,有絕世神功又有何用?

他看著看著,眼前漸漸模糊起來,前輩的指示、心得也看不清楚了,招頭一看,洞口外早已暮色蒼茫,夜幕欲垂。他只好收起了奇書,吃了一些幹糧,就在石室的門口旁靠壁坐臥。他同樣不敢將幹糧多吃,擔心自己現有的功力,不知能不能躍出那個朝天的洞口。

他感到要練成太乙神功,沒有三四年的時間不行。所以明天打算出洞走一趟,回去自己所住的草屋,準備充足的糧食和幹糧,以及其他生活上的用品,以後自已就長住在這處巖洞了。

夜深時分,青風憑自己的聽力,聽到了巖石內有水流的輕微響聲,他不由暗喜:要是這巖洞裏有水源,就不必為用水而擔心了。這又減去了他心中的一個負擔:要是出洞外提水回來,又不知要擔擱他多少有用的時間,人有了水,就會有生命。

第二天一早,他又為“蛤蚧,蛤蚧”的鳴叫聲吵醒過來。他站起來,發現巖洞的一些石壁上有“蛤蚧”這種嶺南特有的攀壁動物。

蛤蚧,是壁虎類中的唯一兩棲的動物,但比壁虎大得多了,雌雄交歡鳴唱,雄性叫聲為“蛤”,雌性叫聲為“蚧”,所以人們以它們的叫聲而命名為“蛤蚧”。

蛤蚧可以說是爬蟲類中對愛情最堅貞不諭的,雌雄相依為命,從一而終,雙雙對對,形影不離。它們出洞捕食小蟲,雌雄齊出,相互呼喚,吃飽後便互相退逐饞戲,如漆似膠。

蛤蚧不但可以食用,更是山珍中的補品,藥用價值極大,能補肺潤腎、益精助陽,功效與人參、鹿茸相同。

青風道長又明白了為什麽這位前輩能在這巖洞中長久生存下來,可能就是捕捉蛤蚧為生,巖洞中有水有食物,要是不食米糧,可以在長久的年代中不用出洞,自然可以潛心在巖洞中練功學武了。

既然這樣,青風道長就不急於出洞購買米糧了,全日靜心潛學太乙真經中的練氣方法、要訣,閱讀前輩在真經上寫下的心得。

大乙真經的內功篇,說明所練的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與道家所提倡的順其自然、養生練氣為主,怪不得與武當派的內功同屬一源,但它練氣的方法卻迥然不同,任何門派練內功,絕大多數都盤腿靜坐而練,也有睡臥而練。太乙門中的內功,除了各個時辰練各種經脈之外,練的方法,可以說是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甚至在別的門派看來,簡直是異想天開、不可思議。它除了坐練、臥練之外,還有立練、行走練、兩腳朝天練、翻騰滾躍練、舞劍練,甚至與敵交鋒中練,可以說,它無時無刻不可以練的。

武林中的任何門派,將翻騰滾躍、舞劍弄刀,作為練武功的各種精湛招式;而太乙門卻將它們作為修練內功的一種方法,可以長久與武林中一等一的上乘一流高手交鋒,不會精疲力竭,一身的內功,永遠也用之不竭、源源而來。人體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水井一樣,不論是怎麽的汲取,井中之水依然是滿滿的,與原先一樣。太乙門的內功,真的是匪夷所思了。的確,內功練到這一層,是至高無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