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第三章(第2/3頁)

正因為兩人只有數面之緣,並無深交,所以英布的來訪讓韓信多少感到了一點緊張。大戰將即,形勢錯綜復雜,只要在一個小問題上把持不定,就將改變整個人一生的命運,甚至是改寫歷史。韓信深諳這一點,是以不敢有半絲大意,將英布悄悄地迎入自己的帥帳。

面對比自己小了十余歲的韓信,英布並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老成持重,他不得不承認,韓信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那偶爾閃露精光的眸子裏顯示出此人的精明能幹。作為一個很早就加入抗秦義軍的首領,英布算得上是各路諸侯中的前輩級人物,在他成名之時,韓信還不知是個怎樣平凡的角色,但眨眼數年過去,他依舊是一路諸侯,而韓信卻已是擁有十萬大軍的淮陰侯了。

“大王深夜登門,不知有何指教?”韓信命人奉茶之後,摒退左右,顯得彬彬有禮地問道。

英布似乎感受到了韓信隨意的舉止中所迸發出來的壓力,客氣地笑了笑道:“侯爺有此一問,就說明侯爺對軍中這兩天來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尚蒙在鼓裏。”

韓信“哦”了一聲,眉頭皺了一皺道:“軍中事務太過繁瑣,而我江淮軍作為攻城主力,肩負重責,不敢懈怠,又哪來的閑情去管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英布聽出了他話中的嘲諷之意,並不著惱,只是淡淡而道:“無關緊要的事情?只怕未必!我今日前來,事關你我日後的安危。如果侯爺認為這也是無關緊要,那我立馬打道回府,權當我今夜沒來這一趟!”

他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韓信又豈會不知?——事實上韓信的確聽到了一些有關自己的謠傳,不過,他是一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角色,自然不會讓人輕易抓住話柄。是以,他沉吟片刻,突然笑道:“大王莫非是試探我麽?今日垓下一戰能否取勝,就在於各路諸侯要做到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倘若有人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那麽這一戰只怕勝負難料,反而給了項羽喘息之機。”

英布的目光緊緊地鎖定韓信,冷然道:“看來侯爺還不能相信於我,其實自廣武一戰以來,我們的命運就連在一起了,你應該不會否認這個事實吧?”

韓信的心中一驚,他在廣武一戰中按兵不動,以至於讓大漢軍與西楚軍陷入長達數月之久的相持階段,這種行為顯然違背了當初他與漢王的約定,也是他最不願意提及的事情,此時英布舊事重提,頓讓韓信勾起了舊恨。

“你倒見機得快,廣武一戰中,你的九江軍與我的江淮軍在行動上的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我不動你則不動,我一動你才行動,配合得十分默契,只怕至今漢王還以為是我與你串通一氣,故意置他於絕境之中。嘿嘿……只此一點,也不枉別人將你稱之為‘小孫武’了!”韓信冷笑一聲,眼芒與英布的目光直對,大有嘲諷之意。

“這叫不得已而為之。”英布坦然道:“侯爺擁有三十萬大軍尚且如此,又怎能怪我保存實力?其實在你我心中都非常明白,與漢王結盟只是權宜之策,項羽滅亡之時,就是你我與漢王決裂之日。在漢王的心中,又何曾不想借項羽之手削弱各路諸侯的實力?你只要看看他在垓下的排兵布陣,就能洞察到其良苦用心。”

此時與項羽正面交鋒的,是韓信的三十萬江淮軍,而彭越、英布兩路人馬一左一右,作縱深協防,周殷的人馬設置於垓下東南方,擔負起截斷項羽向西楚的退路之職。可以這麽說,與西楚軍作正面接觸的,全是各路諸侯的人馬,而大漢軍退後十裏安營紮寨,看上去的確有“隔岸觀火”的跡象。

但韓信與英布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自然可以洞察到漢王如此排兵布陣的戰略意圖。漢王之所以排兵,實則是在戰事爆發之際,讓大漢軍作為攻堅主力,這樣以逸待勞,可以平添數倍戰力,而真正隔岸觀火的,恰恰是各路諸侯。不過,韓信與英布雖然心知肚明,卻誰也不願意點破,都希望將這件事情成為引發對方危機感的一個導火索,加以利用,以達到各自的目的。

韓信沉吟半晌,眸子裏爆出一道精芒,冷然道:“大王今夜來訪莫非是要策動我背叛漢王?難道就不怕我向漢王告密?”

英布臉上不現一絲驚慌,反而哈哈一笑道:“我如果怕你告密,又何苦深夜來訪?實話對你說了吧,昨夜漢王召我和彭越前去晉見,就是商議如何在大戰之時制約於你。在漢王看來,你淮陰侯已是他的心腹大患,根除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此話當真?”韓信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他一直以為,只要一日不除項羽,漢王就不敢對自己動手,現在看來,漢王在對付項羽的同時,已經著手準備鏟除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