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第十三章 驚蜇行動(第2/4頁)

單聽這勁風之聲,劉邦明白,敵方的高手終於出擊了。

還未出手,自己已先陷險境。

攻來的長槍變幻莫測,槍芒如雨,勁氣飛旋;長刀重達數十斤,卻在一名大漢的手中使出,舉重若輕,渾若無物,在輕重有度間殺機盡現。

劉邦知道這兩人均是敵方高手中的佼佼者,雖然比及華艾、趙嶽山略遜一籌,但刀槍合並,珠聯璧合,於攻防之道熟諳在心,絕不容自己有半點小視之心。

“呀……”劉邦情不自禁地一聲暴喝,宛如驚雷,長劍劃出,陡生三尺青芒,呈一種扇面橫掃向迎前的這兩大強敵。

他才一出手,始知不妙,原來這屋頂之上的幾名勁敵似乎早有默契,當劉邦的注意力已經集中到眼前的兩名強敵時,那三支猶如不散的陰魂之勁箭已然標空。

劉邦心裏不由“咯噔”一下,如明鏡般鋥亮,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竟與自己如此接近。

劉邦已無法閃避,更無法抽身而退。

也許換作平時,他憑著自己超強的感應未必就不能逃過此劫,但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拼殺之後,他漸漸感到了自己的內力後續不接,直接影響到了應變能力。

他似心有不甘,卻又力不從心,就像是一個溺水者掉入了一個具有強大吸扯之力的漩渦中,已經無法自救。

對於死亡,他本無畏,只是想到霸業未成,復國無計,他心中多了一股不可名狀的悲情。

他已無法換回這既定的敗局,只能接受這殘酷的命運。

“呼……”然而就在這時,在他身後的虛空中,突然生出了兩道強大至極的殺氣,伴著兩聲長嘯,同時化去了即將降臨到劉邦身上的殺機。

兩條人影同時出現在劉邦的視線之中,以玄奇莫測的步法,一人使拳,一人用劍,恰如下山過林的猛虎,攻向了來勢洶洶的敵人。

來者不是別人,竟然是紀空手與龍賡。

這實在是一個讓人無法想到的結果,誰也沒有料到,紀空手竟然會救劉邦!

拋開紀空手與劉邦從前的恩怨不說,單是五音先生之死,就在他們之間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紀空手完全有一千個理由擊殺劉邦!然而,他不僅沒殺,反而救了對方。

難道說他已徹底忘記了這段恩怨,還是因為……

沒有人明白紀空手心裏所想,就連龍賡也未必知道。

龍賡之所以要救劉邦,並不是因為劉邦的緣故,而是他相信紀空手,相信紀空手這麽做就必然有讓人信服的道理。

“多謝!”在劉邦的記憶中,這兩個字他從來就沒有說出過口,但此時此景,已由不得他不說。

他打心裏對“陳平”與龍賡的援手充滿感激!

同時他的精神為之一振,背對一彎明月,他的長劍躍空。

這一刹那間,天地仿佛陷入一片肅殺之中,就連紀空手與龍賡也感到了劉邦劍上所帶出的酷寒之氣。

經歷了生死一線間的驚魂,劉邦似乎徹悟到了什麽,竟將體內的潛能迅即提升至極限。雖只一劍之勢,卻如千軍萬馬,仿如大山崩裂般爆發開來,殺氣如嚴霜,令屋頂上的每一個敵人如墜冰窖,呼吸不暢。

有一劍,但這一劍在虛空中劃出一條奇異的曲線,猶如幻痕,雖是瞬息之間,但劍勢每向前移動一寸都有加速的跡象,隨劍勢而生的氣流亦更趨猛烈。

但在外人的眼裏,不過是劍光一閃。

更可怕的是,這一劍閃出,並非獨立的一式,竟然在有意無意之間與紀空手的拳、龍賡的劍形成互補,構築了三大高手同時出擊的陣式。

這才是最霸道的,試問天下,有誰還能擋得住這三人的聯手一擊?

答案是否定的,當然沒有人能夠擋住這雷霆萬鈞的一擊。

“轟……”屋頂為之炸開了一個大洞,頭顱、斷臂、殘肢隨著塵土與血腥充斥著整個半空,面對這驚人的一幕,觀者無不心悸。

趁著眾人心神一怔間,劉邦三人腳步不停,旋即從房頂上殺開一條血路。經過了剛才的一幕,竟然再也無人敢出面攔阻。

眼見劉邦三人消失在黑夜裏,華艾並沒有下令手下追擊。這一役他雖然折損了大半人馬,但畢竟也不是全無戰功,包括樂白在內,劉邦一行三十七人已亡三十四人,其中不乏真正的高手。

望著劉邦三人逝去的方向,華艾只是冷然一笑,忖道:“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只此一戰,已讓你精英盡失,看來這一次漢王劉邦的大名,終於可以在天下諸侯中除名了。”

△△△△△△△△△

長街上走來的,是一支五六百人的馬隊。

五六百匹駿馬在善騎者的駕馭下,整齊劃一地沿長街而來,每一位騎者都是綿甲裹身,手執矛槍,嚴陣以待,防範著一切變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