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第四章 舍刀悟道(第3/4頁)

老者微微一笑道:“老夫聽人說起府中有命案發生,難道侯爺是為此事而來?”

“王爺果然料事如神,一猜即中。”韓信肅然道:“此事的確是有些棘手,恐怕還得請王爺襄助才行。”

老者淡淡一笑道:“自高麗國與江淮軍結成同盟之日起,侯爺的事便是老夫的事了,侯爺又何必客氣?”

“的確如此。”韓信微微一笑道:“這數月來,若非有王爺的‘北域龜宗’替本侯出力,我江淮軍又怎能在短短數月間發展壯大成這般聲勢?飲水思源,這都是王爺的功勞啊!”

原來此老者就是北域龜宗的宗主李秀樹,韓信之所以用“王爺”稱呼,是因為這李秀樹的確是不折不扣的高麗國王爺。

高麗國地處北域苦寒之地,民風強悍,武風盛行,始皇一統天下之時,曾經是大秦的一個屬國,到了這一代的君王李氏鎮石,年少氣盛,野心勃勃,看到大秦覆亡在即,群雄紛紛割據,在李秀樹的極力慫恿下,也生了染指中原之心。

不過,高麗國畢竟是大秦的一個屬國,歷來被中土人士稱作蠻夷之邦,假如公然起兵,逐鹿中原,一來師出無名,二來不得人心,假若以一支軍隊強行遠征,只能是兇多吉少。以李鎮石與李秀樹的才情,當然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所以他們在權衡了太多的利弊之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借雞生蛋”之計。

所謂的借雞生蛋,就是在中原各路諸侯之中,找到一個具有較強實力又比較可靠的人物,然後以高麗國的財力與勢力全力輔佐,讓他最終擊敗其它諸侯,一統天下。

此事若成,那麽高麗國從中得到的好處便不言而喻,不過問題是像這樣既有實力又能聽話的角色實在難找,直到鳳五暗中聯絡到李秀樹時,他們才最終將這個目標選定為韓信。

鳳五雖然是問天樓的家臣之一,卻一向對劉邦的身世持懷疑態度。加之衛三公子死的不明不白,而劉邦又將衛三公子的頭顱獻給項羽,以洗脫嫌疑,這就更讓鳳五不能臣服於劉邦。不過,這些事情畢竟不能改變鳳五對問天樓的忠心,但因為鳳七的事,這才讓鳳五最終與問天樓決裂。

原來劉邦為了能夠控制住韓信,為己所用,就將鳳七軟禁於自己的都城南鄭。韓信雖然背叛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卻對鳳七的感情始終如一,劉邦正因為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在鴻門宴上向項羽推存韓信。

這樣一來,鳳五與韓信雖然在表面上臣服劉邦,其實暗地裏已生異心。在經過了諸多權衡之後,由鳳五出面,終於使韓信與高麗國一拍即合,結成同盟。

雙方約定,由高麗國傾力相助韓信奪得天下,然後韓信再以割地的方式為代價,以報答高麗國的扶植襄助之情。

正因為有了這個原因,加上劉邦的資助,項羽的籠絡,韓信數十人馬到淮陰不到一年時間,竟然擁兵十萬,隱然與劉、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事態發展得如此迅速與順利,是李秀樹當初始料不及的,這也使他對韓信的能力重新有了估量。此時聽到韓信如此奉承自己,忙連連搖手道:“老夫只是遵照我們雙方結盟的約定,略盡綿薄之力而已,說到帶兵治軍,還是侯爺的功勞大呀!”

韓信正色道:“本侯對治軍之道只憑感覺,既未讀過兵書,胸中也無韜略,仗著身邊一些善戰之才的輔佐,才有了今日這個局面,不過說到底,若無王爺替本侯解去後顧之憂,本侯縱是有這個能耐,也難以練成這十萬精兵。”

李秀樹微微一笑,話題一轉道:“我們還是言歸正傳吧,侯爺來找老夫,莫非又有什麽困難?”

“不錯。”韓信答得非常幹脆。

“不知何事竟讓侯爺為難?”李秀樹微微一愕道。

“其實也不是什麽特別的事,不過本侯知道他的劍法之高,令人咋舌,本侯身邊根本沒有人會是他的對手,所以本侯只有向王爺求助了。”韓信的臉色十分難看,畢竟求人並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情。

“有這等事?”李秀樹的神情一變,顯然沒有料到在這江淮之地還能遇到如斯高人。

韓信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道:“的確如此。”

李秀樹沉吟半晌,道:“他現在何處?”

“不知道。”韓信搖了搖頭,遞上竹簡道:“但是他既然有心向本侯挑戰,想來在這一二日之內必會出現。”

李秀樹接過竹簡,瞄上一眼道:“侯爺可以肯定嗎?”

“不能。”韓信微微一笑道:“不過我們可以守株待兔。”

他的話剛剛出口,便聽到一個聲音遙傳而來:“敢將在下比作兔子者,普天之下,惟有淮陰侯!可惜的是,在下縱然是兔子,也是一只會吃人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