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十九章 鈸霸刀異(第2/4頁)

他對胡亥殊無好感,照他自己的想法,似這等暴君誅殺千次亦不解恨,倒不如廢之而另立新君,或許還能解救萬民於水火,只是礙於自己有先祖遺訓,是以不能親自動手。

趙高又怎知他是這副心思?只要讓知音亭人作壁上觀,他已是很滿意了,當然也不再要求五音先生相助自己。事實上他作出了非常精心的準備,縱然是知音亭人相幫胡亥,他也完全能夠控制整個局面,只是所冒風險太大,倒不如現在這般穩操勝券。

五音先生半晌方道:“據我所知,這章邯乃是趙相門人,又是入世閣弟子,他怎敢置趙相的手令而不顧,卻聽令於皇上的旨意?”

趙高苦笑一聲,道:“趙某雖在萬人之上,畢竟還居一人之下,又怎敢越俎代庖,替皇上指揮?何況章邯雖然出自我門下,卻深受皇上的恩寵,翅膀硬了,也就不把我放在眼裏了。”他說到最後,眼中寒芒陡現,竟生殺意。

五音先生微微一笑,明白其中利害關系,道:“原來如此,外人不知,還以為趙相一人把持朝政,風光得緊,孰料內中還有這般艱辛。”

“這點艱辛倒也算不了什麽,趙某官居相位,最感棘手的還在於君臣猜忌,一旦種下此禍,政務不通,軍令不行,最是禍國殃民。趙某有時想起,也欲歸山退隱,不為這些俗務煩心,但每每念及先王對己的恩寵,惶惶之余,怎敢不鞠躬盡瘁?唉,看來做人真難!”他的眉間不停地顫動,顯然觸及真情,情不自抑,完全是一副憂國憂民的忠臣神態。

“那按趙相所見,此時天下已呈亂局,該當如何應付才是?”五音先生眼露睿光,雖是討教的口吻,其實旨在印證自己的見解而已。

趙高身體微震道:“假若皇上恩準,由我指揮大軍,我將揮師攻楚,搏其一地,可安天下。

須知天下匪患無數,皆以楚馬首是瞻,擒賊先擒王,講的便是這個道理。”

他見五音先生微微點頭,顯是同意自己的觀點,不由得談興大發:“所謂楚國軍隊,其實主要是項梁、項羽統領的流雲齋子弟。這些人雖然武藝不錯,但缺乏最基本的作戰知識,假若三軍應命,可以一擊潰之。”

“可是自匪亂以來,項羽一師,從來沒敗,這又作何解釋?”五音先生搖了搖頭,說出了自己的疑問。

“項羽此人,只是匹夫之勇,不足為懼,雖然作戰屢次不敗,也許只是運氣使然,用不著誇大其辭,大驚小怪。”趙高一臉不屑之色,緩緩而道。

五音先生表面不動聲色,卻知趙高雖然貴為五大豪閥,可統一門一派之勢力,卻遠不是能指揮十萬大軍作戰的帥才。他所看到的東西往往是事物的表面,流於形式,卻根本就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因為一個人能夠交戰數十次而從來不敗,這絕不是“運氣使然”可以涵括的。趙高如此敷衍了事,顯然對此毫無見識,比及他爭權奪利的手腕本事,真可謂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話不投機,半句嫌多,五音先生話鋒一轉道:“趙相閱人無數,可識得劉邦此人?”

趙高沉吟半晌,才說道:“據說此人來自於泗水沛縣,以一名亭長之職,在沛縣起事,被亂民視為赤帝轉世,使其不到一年時間,便擁兵十萬,已是楚國中惟一可以與項羽抗衡的人物。

他此次兵至武關,雖說己成大力氣,但老夫認為他對大秦的威脅還不及項羽。”

“你休要小看這小小亭長,他能在眾多諸侯中出人頭地,必有其過人之處,縱是項羽亦不敢小視於他。還有其背景十分神秘。也正是如此,不由得讓我對此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五音先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興奮的色彩,似乎預見到了一些什麽東西,卻又不敢確定地道。

趙高看看天色,已近酉時,可是胡亥依然未至,不由心下著急,遞了個眼色,讓張盈出外巡視一下,然後才靜下心來聽著五音先生慢慢分析:“能在亂世之中出人頭地的,除了要有過人的本領與超凡的智慧外,必須還要倚仗一定的勢力才能立足於群雄之間,進而爭霸天下。項羽便是這樣的一類人物,可劉邦出身低微,只憑著七幫會盟的一點實力,如今卻能與項羽並駕齊驅,這不得不讓我心生好奇。於是在我經過了周密的調查之後,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就是每當劉邦遇到了不可化解的兇兆時,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會適時出現,替他逢兇化吉,而且不是殺人滅口,便是不著痕跡。這說明了在他的背後同樣有一股很大的勢力在支持著他,而這股勢力之大,當屬武林五大豪門之一。”

五音先生的話仿如一顆石子,擊破了一潭靜水,頓讓趙高感到有一種可怕無形的力量正向自己一步一步緊迫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