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九章 大秦名捕(第3/4頁)

如此迅疾的一拳,仿如奔雷貫耳,仰止惟有閃避。他的身形陡然向左移開一尺,手中的劍已刺擊虛空,向紀空手的手臂截去。

這一手退中有攻,端的漂亮,就連紀空手也被仰止劍中詭異的走向所驚懾。但他卻沒有絲毫的恐懼,反而拳式一變,轉為凝重,如同一道緩緩移動的山嶽,迎著劍鋒直逼過去。

他這一變來源於劉邦的出手,再加上自己一時的靈感創意,使得其拳路更具針對性。這一拳擊出,不僅讓劉邦感到心驚,仰止更是驚駭不已,連退數步,左右騰挪,一時之間無法尋到對應之策。

兩人互有攻守,或分或合,在試探性地接觸幾下後,似乎雙方的心中都有了底氣。紀空手的拳勢忽快忽慢,氣勢驚人,拳路詭異,比之劉邦,似乎在臨場的經驗上有所欠缺,但在拳路變化上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仰止有把握在足夠的時間內將他擊倒。

這是勿庸置疑的事實,無論紀空手的悟性有多高,無論他習武的天賦有多好,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具備與仰止這類高手相抗衡的實力。可問題是,仰止有足夠的時間嗎?

仰止當然清楚自己此刻的處境,所以他沒有信心再纏鬥下去,而是明智地開始選擇自己逃亡的時機。

主意拿定之後,仰止沒有絲毫的猶豫,他必須走!而且立刻就走。時間拖得越長,他面臨的危險就會越大,且不說紀空手可以與自己耗到幾時,就是劉邦一動不動,站在那裏,也會讓他感到一種無形的威脅。

他不認為逃是一種恥辱,至少這一刻不會這樣認為。畢竟這是烏雀門的總堂重地,他只是區區一人,能夠全身而退就是萬幸。

紀空手的每一拳擊出,似乎都在應驗他心中的想法,令他信心大增。雖然他明白以自己目前的實力,很難對仰止構成致命的威脅,但他一絲不苟,以自己的方式演繹著一種拳韻。

“呀……”他驟覺仰止的劍鋒似有退縮之意,毫不猶豫地暴喝一聲,鐵拳砸出,沖破丈余虛空只用了瞬息時間,拳勢迅疾流暢,恰如行雲流水,所到之處,壓力無限。

仰止一退之間,陡然向前俯沖而來,劍從手中振出,急抖出十三朵形同梅花的劍芒,星星點點布向虛空。

他擺出的完全是一種拼命的架式,身為高手,自然明白先進後退的道理,是以出手之間聲勢猛烈。

紀空手全神貫注之間,陡然感到了仰止的氣勢強烈,但劍勢有所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這絕非是實力上的問題,只能說明仰止另有企圖。

紀空手一怔之下,顯然識破了仰止想逃的意圖,所以他在避讓劍鋒的同時,將全身的勁力提聚到了拳上一點,隨時準備發動爆炸性的攻擊。

仰止的劍勢已近瘋狂,一路狂刺,都被紀空手以精妙的見空步一一讓過。當他刺出第十九劍時,他的劍突然回收,轉身而逃。

第十九劍正是仰止這一路劍法的精華所在,不僅劍氣充足,而且劍路詭異,完全是絕妙之招。他選擇在這一劍刺出之後才逃,就是想收到出奇不意的奇效。

他的輕功一向不錯,所以才敢孤身犯險,此刻他又急著逃命,是以這一退確實達到了他身體潛能的極致。

縱是紀空手與劉邦早有心理準備,也還是讓仰止搶先了一個身位。

“嗖……”一條人影閃身追出,擦著紀空手的身邊掠過,其勢之快,猶如迅雷。

此人正是劉邦,事實上他一直都在注意著仰止的一舉一動,全神貫注,不敢有一點疏忽,所以當仰止的身形一退時,他便立刻起動,拳中凝勁,向仰止的後背猛擊過去。

仰止頓時感到背後有一股大力湧至,如負泰山般沉重,他不敢停滯半步,在加速的同時,反而深吸一口氣,將真力聚到背部,企圖硬接劉邦這驚人的一拳。

他絕對不傻,也不是神經錯亂,他在這個時候作出這種舉動,只能說明他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逃亡高手,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紀空手,與之單打獨鬥,都已對他形成了一定的威脅,假如他再滯留此地,無異是活得不耐煩了。

他一心想逃,而且是越快越好,他之所以硬接劉邦這一記重拳,就是想拼著自己受些內傷,也要借劉邦的勁力來加快自己在空中飛掠的速度。等到劉邦發現對方有這個意圖時,已然收力不及。

“砰……”拳風擊背,發出一聲異常恐怖的悶響,就像是一大片豬肉摔在案板上的聲音,使人聽了心慌。仰止只覺得自己的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喉頭一熱,一口鮮血狂噴而出,但是他的速度不減反增,就在紀空手亮出飛刀的一刹那躍上了高墻。

眾人無不大驚,沒料到仰止竟然能在這種情況下逃脫,一旦真的讓仰止全身而退,那麽他們剛才密謀的計劃就只能作廢,這樣一來,勢必影響到明日的七幫會盟與起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