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王道心 第五章 三箭(第2/5頁)

因此王守仁急急就派人向南來的王師上呈捷報,指宸濠亂事已然火速平定,奏請聖上回師。

興沖沖而來、一心要轟轟烈烈打場仗的正德皇帝朱厚照,還沒走到江南,卻已收到寧王被擊敗的消息,既失望又憤怒。

——叔叔竟窩囊到這個地步……連天也不給機會朕當英雄嗎?

江彬和許泰等寵臣,本來就想趁此戰取悅皇帝,並建立自己的功勛,不料竟被一個王守仁奪下大功,心裏對他甚是妒恨。江彬隨即想到一計,並且向皇帝進言,朱厚照聽了大喜,立時向王守仁下了詔令:

——先把寧王在鄱陽湖放了,好給朕親自再攻打生擒他一次!

王守仁收到這道荒唐至令人哭笑不得的旨令,斷然拒絕。

——我十萬義軍,歷盡兇險艱辛,耗了多少血汗,方才平定這場叛亂,擒得朱宸濠;怎可以為了滿足聖上一戰的欲望,就冒險將這危險人物放掉?

王守仁大膽地斷然拒絕了旨意,而且為免再生枝節,馬上帶著朱宸濠等被俘的賊首起程前赴淮陽,欲親自獻予進發到當地的皇帝。

——王守仁想面聖,除了要獻出寧王了結此事外,也希望借機為「破門六劍」辯白,洗刷罪名。

江彬等絕對不想給王守仁向聖上親自獻俘邀功,於是在朱厚照跟前大力誹謗王守仁,指控他在江西任官這些年,其實早就與寧王府私通,後來征伐朱宸濠,只為掩飾自己也是叛逆之一。

——陛下請想想,他若不是早有準備,又知道南昌叛軍的虛實,怎能如此迅速平亂?王守仁此人,絕不可信!

其他與江彬勾結的寵臣,也輪番在皇帝面前誣告王守仁有叛逆的嫌疑。朱厚照得知王守仁抗命,拒絕放了朱宸濠,就連前去索人的錦衣衛亦被他迫退,心裏已大感不快,現在聽了這許多謗言,對王守仁的忠誠生起了疑惑。

假如皇帝仍在京師的話,仍有一個兵部尚書王瓊可以為王守仁說好話,可是此刻聖駕在外,幾乎全受到江彬等人的左右。

幸好在這親征的行列裏,還有一個比較忠厚的人物,就是督領禁軍的太監張永。張永長年受朱厚照寵信,雖也是恃寵專權的「八虎」之一,但行惡不多,更是告發大太監劉瑾並將之捉拿的功臣,在朝廷裏風評尚可,領軍治軍亦確有實才。張永本身與江彬不睦,也欣賞王守仁的才幹,知道王守仁此際被群妖所謗,情況實在甚危險,於是在半途的杭州城攔截王守仁,與他商討情況。

得張永告知,王守仁才明白自己面前可能出現多大的災禍,比起先前在戰場之上,還要更兇險。

——也更無能為力。

王守仁對於平亂之功本來就不看重,他心中顧念的只有天下百姓的安危。在杭州相會之時,他仔細打量眼前這個也是當朝權E的大太監,判斷對方是否足以信任。

——張永當年雖然除掉奸臣劉瑾,但多少也是因為權爭。不可因此就相信他是忠義之輩……

張永察知王守仁心意,但也不介懷,只是微微一笑。

「我知道,王大人並不完全信任我。」張永拍拍腿笑說:「可是大人你已沒有選擇。」

王守仁同意張永所說,於是下了決定,將朱宸濠就地交給張永,並上疏一道,向皇帝請求休官回鄉。他與張永分別後,就暫居在西湖的「凈慈寺」靜養。

當張永把朱宸濠帶回來時,江彬等人無不驚訝——他們不是相信王守仁真的如此淡泊名位、權力與功勞,反之深信這個能在十幾天就打勝一場大戰的家夥,以退為進,必有更大圖謀。

只因在他們的世界裏,從沒有不受權財誘惑之人。

——這個王守仁,文武雙全,心計周密,兼挾著平亂的威望。若他一朝得到聖上的賞識重用,對我是一個絕大的威脅。

江彬決心必要趁著這個機會,消滅此一潛在的勁敵。

在張永極力說好話之下,皇帝朱厚照對王守仁的不滿平息了,立時下旨拒絕了他退休的請求,命他返回江西省會南昌,處理當地各樣要務,撫順民。

可是王守仁才到南昌任事沒幾天,江彬、許泰及太監張忠就率著兩萬邊軍到來,打著清剿寧王余黨的旗號,進占了都察院為居所,縱放軍兵在城內到處生事。王守仁當然知道,江彬此舉旨在尋釁,想激使自己與他們三個領著王命而來的「特使」沖突,好再掀起「王守仁心懷叛逆之意」的說法。

眼見南昌百姓受害甚深,王守仁雖然不忍,但此刻的他就像被人用尖刀架著前胸後背,稍一個錯誤的舉動就萬劫不復,只可暫時堅忍不發。

——相比戰場上的明刀明槍,奸佞的暗箭,更令王守仁憂心苦惱。

此刻他與劉遜一起呷著悶茶,嘆著氣說:「還好我預先就把荊俠士他們遣走……若是此刻被對方碰見他們,那可真火上加油……」王守仁得知自己正卷入政爭的風暴之後,馬上派人去通知「破門六劍」暫且避居鄉村。這事也令王守仁心裏甚感愧疚:荊裂他們在平亂戰爭裏居功至偉,本應可以戴功把汙名洗刷,卻因他的危機,不知何年何月才得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