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雨花台上(第5/12頁)

今天,烏圖拉嘗到了相反的滋味。他不明自何以杜英豪會受到中原民眾如此熱烈的擁護,那簡直是無以思議的,因為喇嘛在藏境受到推重是宗教的力量,在中原,宗教信仰各異,而且中原人較冷靜,也沒有那種狂熱的情操。

這能怪他孤陋而寡聞,忽視了關夫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大刀雖是列在十八般武器之內,也因為關聖之故而有了神意,很少有人去使用,使了就不能讓它受到冒犯,遭到屈辱。

重兵器運轉較拙,速度也受到影響,而且他們的招式都是遠政,不易有險招,只要眼明手快,較易躲開;只是出手極重,招架時耗力,攻擊時更耗力,力氣小的人根本無法支持的,杜英豪小時在江上為人撐船搖櫓擺渡長大的,兩膀子蠻力天生,身材高大,使刀時姿勢十分威武,更增他的氣勢,相形之下,烏圖拉又矮了半截。

第三個原因最妙了。杜英豪練的是賽會中所演用的花招,只重好看熱闊,卻未必會實用,而烏圖拉的鋼杖則是致命的精招,直攪橫掃,招招實用使得杜英豪頻頻遇險,但杜英豪居然一一都能避過了,而且能在及時施予反擊,烏圖拉越戰越心驚。

換了個認真練過的人下去,早就被烏圖拉打下台來砸成肉餅了,因為烏圖拉在杖上的能耐,的確是天下無敵的,尤其是他勁力之猛,無人能與之抗衡,出招又速又急,招架躲閃都很難,而杜英豪不但能躲,而且躲得瀟酒之極。

他用的是賽會刀法,險招一至,脫手將大刀拋起半空,雙手一空,身體就轉了;然後他後翻虎跳,前挺鯉魚躍龍門,一口氣翻出十幾個筋鬥,不但脫出了鋼杖之外,而且還能巧妙地接住了落下的大刀,信手劈出一記殺招,優美已極。大家都見過這種刀法,但是沒人會把它當作賽會時伶工所施的那幾手,因為那是不入流的。杜英豪一代英雄,絕世高手,怎麽會使那種花招呢!這一定是精擘獨擅的妙招。

有一件事是杜英豪也沒想到的。他選用大刀,因為他學過練過,在這上面是化了三天功夫苦練,把那位酒鬼老師又教的十幾手花招練得滾瓜爛熟,當年已博個滿堂采,今天更是大出風頭。

越舞手越熟時,他才發現這一手花刀用以陂解喇嘛的杖式還真的有效。

他握刀都是在中間,一把大刀不停地舞成刀輪狀,那是表演者的取巧辦法,舞者越急越省力,刀在輪轉中所生的離力,抵消了它的重力,幾乎變得沒重量了,只要轉轉使點勁就能推著繼續急轉,再者拋刀接刀也方便多了。

賽會時四城鬧市都要轉一圈,刀要不停的舞,若沒有這個省力的方法,人早就累死了。

這個訣竅只有表演者本身體會才能領略,而且也只有練那種不入流的花招時,才懂得如何省力,杜英豪偏就幹過這個。

你看他在台上翻躍騰挪,像是一頭大猴子,他的大刀經常成為一個木刀輪,或高或低,而且有一段的時間是在空中。

這種戰法使烏圖拉人目心驚。有時明明一杖直捅,使對方無法再閃再退了,因為他已把杜英豪逼到擂台邊緣,再退就只有掉下去了。

杜英豪卻一個翻滾,不退反進,人滾在地上,從他的杖下滑過,而且還帶著刀輪,橫砍他的足踝,逼得他跳起退後才能避周,台下又是一串好聲。

這已經是第三次使用花招了,烏圖拉對他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小子是損到了極點,玩意兒又多又雜。第一次他橫掃,杜英豪滾進反擊,第二次他防備對方反攻下盤。使杖較低,那知杜英豪把大刀作弧形拋擲,而後身隨刀起,一個筋鬥翻過去,不但翻越了鋼杖,而且就手接刀,還用刀柄在他背上擂了一下,幸而用力不強,而且烏圖拉外門硬功金鐘罩功夫到家,沒受重傷。

第三次烏圖拉改用中盤直捅,準備杜英豪拋刀時先格飛他的刀,然後再來砸死這狡徒,誰知杜英豪又變了招,這次不拋刀,反而帶刀滾進。

轉轉輪輪,烏圜拉又逮到了第四次機會,再度把杜英豪逼得背向台側邊緣時,又是一杖捅出,部位不高不低,也可高可低,杜英豪一時難以決定,猶豫了一下才把刀拋起來。

這一次可被烏圖拉等著了,他精心安排著,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手腕一壓杖尾,鋼杖頭直挺而起,點在刀柄上,把那柄大刀敲得當然一響,直往台外飛去,跟著鋼杖一轉,改為泰山壓頂之勢,直劈而下。杜英豪一般是拋刀後,人必隨之彈起來接刀,而烏圖拉這一枚只要看準:能把杜英豪由空中擊落。杜英豪若是由地堂滾進,這一枚加速直落,也能迎個正著。

烏圖拉是精心計劃的一招,萬無一失,故而他的臉上也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