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玉人微嘆倚欄杆(第2/3頁)

若說他們是在無聊的閑談,也似乎不是。小西行長的面容越來越鄭重,沈唯敬舉出一段史實來,小西行長往往要旁征博引,舉出另外的史實予以反駁。兩人的辯論越來越激烈,竟似比高麗戰局及土地的割讓還要重要。

兩刻鐘以後,沈唯敬終於說出了一句相關的話:“如此看來,小西大人也承認,大明乃是中原正統,日出之國素與中原交好,而高麗是大明屬國,這次侵略高麗,就是侵略中原了?”

小西行長道:“第一,此次戰爭並不是侵略。第二,此次戰爭乃高麗開端在前,日出之國反擊在後。責任不在日出之國。”

沈唯敬道:“既然日出之國明知大明乃是高麗的宗主國,為何不先告知大明,私自出兵?”

小西行長一時語塞。沈唯敬道:“所以,此次議和,首先要結束戰爭。若要結束戰爭,就必須要有個結束的理由。因為錯在日出之國,這個理由,必須是日出之國投降在先。也就是說,若想簽訂議和條約,就必須要有太閣大人的降書。”

此言一出,所有日出之國大名一齊大嘩。

小西行長斷然道:“我們日出之國並沒有戰敗,為何要投降?”

沈唯敬微微一笑:“貴國並沒有敗,可也沒有勝是不是?這場戰爭有大明朝的介入,援軍就會源源不斷地從大明輸來。而貴國呢?貴國經過連年戰爭,還有多少兵力能夠投入?一旦陷入拉鋸戰,戰況膠著一年,巨大的戰爭投入、貴國國內艱難的生活,還能支撐這場戰爭到什麽時候?”

小西行長說不出話來。

戰爭初期,日軍從高麗戰場上掠奪了無數的戰利品運回國內,這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掩蔽了戰爭的諸多負面影響。但隨著戰爭的深入,戰利品越來越少。龐大的軍隊開支甚至無法自高麗戰場上滿足,只能從日出之國內運來。而高麗水軍在李舜臣的帶領下,神出鬼沒地襲擊日出之國的補給船,幾次將整只船隊炸毀。倭軍在漢城駐紮的時間越長,後勤補給的壓力就越大。戰爭膠著下去,對倭軍極為不利。

這也是他極力說服太閣大人議和的原因。他本質上是個商人,於投入產出算得最是精明。如果這場戰爭掠得的還不如付出的,那為什麽要打呢?

沈唯敬慢慢道:“中央帝國最看重的是什麽?權威。權威是什麽?面子。歷史上對遼、對金、對蒙屢次議和,只要對方給足了中原面子,大批的黃金白銀就會源源不斷地送出去。但要是損了面子,中原那幫直臣們可是寧死都不肯同意議和的。降書,不過是一張紙而已,但有了這張紙,勘合商道就能夠打開,明、日兩國官船商船就能夠往來。甚至,割讓高麗四道也並不是不能談的問題。”

這席話實在極為誘人。

虛名與實利的比較,最能打動的是什麽人?就是商人。恰恰,負責談判的小西行長是個典型的商人。

所以,沈唯敬才一說完,小西行長的眼睛裏就閃過一道光。

沈唯敬端起面前的水杯,淺淺喝了一口。在袖子擋住面部的時候,楊逸之也瞥見,沈唯敬的眼睛裏,也閃過一道光。

這兩個人,顯然都認為,對方已落入了自己的算計中。

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楊逸之並不再關心。因為他已看出,沈唯敬其實是位深藏不露的高人。他之前種種猥瑣的表現,不過是為了探看對方的虛實而已。其實局面一直掌控在他的手裏。小西行長雖然也饒有算計,但比起沈唯敬來,卻不夠老奸巨猾。簡單地說,就是沒有沈唯敬那麽無恥。

但,恰恰是這麽無恥的人,卻最適合於這場談判。因為卓王孫的目的是拖延,沈唯敬一個“拖”字訣,用得是出神入化。

這場議和的結果,楊逸之已不再關心。

他關心的是什麽?

當燈掌上來的時候,他的眼眸淡淡挑起。

天守閣。

天守閣的防禦果然嚴密,遠遠地凝望著這座七層的塔狀樓閣,楊逸之就能感覺到風中傳來的淡淡的殺意。

沒有人發現他已經逼近了這座禁忌之塔,風月劍氣淡淡的華圍繞著他,他仿佛是一段月光,並不引人注目。守衛塔的武士們仿佛看到了他,卻都沒有在意。

月光雖然明亮,豈非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又有誰會懷疑月光會傷害自己呢?

明月只會普照而已。

楊逸之心念微動,風月劍氣激起一片微塵,向天守閣內飄去。刹那之間,有三道掌風,七股刀氣,三縷劍氣擊在微塵之上。楊逸之的眉頭皺了起來。雖然只是微塵,但在侵入的瞬間受到這麽多的攻擊,天守閣的防禦之嚴,可見一斑。

而這僅僅是第一層。每上一層,防禦都會嚴密一倍。而天守閣共有七層,如何突破這七層的層層守衛,到達頂,救出相思,楊逸之實在沒有半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