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 雙劍篇 第二十一章 中原雲湧(第2/3頁)

正在這時,並州都督大唐名將李績走出班列,躬身道:“陛下,微臣認為,此時進攻東突厥不甚妥當。”

李世民的神色凝重了起來,道:“李卿盡管直言。”

李績沉聲道:“東突厥稱雄大漠數十年,控甲百萬,部落首腦眾多,實力雄厚。如今雖然突利、郁社設降唐,帶走十萬民眾,但是塞外一帶,吉厲經營多年,斷斷不會如此一番周折就油盡燈枯。而且,吉厲和外族胡人合作親密,榮寵甚重,他的真實實力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一點。如果貿然發兵,未明敵情之下,勝負實在難以預測。”

李世民點點頭,沒有說話。

這時候,代州都督張公瑾出班道:“陛下,我認為現在共有六條有利條件可以出兵東突厥。”

“噢,”李世民微笑道:“張卿請講。”

張公瑾鎮定自若地說:“吉厲此人,兇悍殘暴,誅忠良,親奸佞,背德忘義,此其一也。薛延陀諸部叛亂不服,可以令其腹背受敵,此其二也。突利、郁社設、拓設等突厥諸族盡皆不得容,奔赴本朝,此其三也。塞北霜旱,糧草不濟,乃天滅突厥,此其四也。吉厲疏其族類,親近異族,胡性反覆,大軍一臨,必生變異,此其五也。華人入北,其眾甚多,比聞所在嘯聚,保據山險,大軍出塞,自然響應,此其六也。”

李世民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但是眼中卻漸漸散發出炙熱的光芒,他勉強抑制住心中激動的情緒,淡然道:“張卿請將此六利寫成奏摺,三個時辰後的中朝時呈上。”

“是!”張公瑾轟然應道。

此時,李世民的目光終於投向眉頭深鎖的衛國公李靖身上:“公對出兵東突厥意下如何。”

李靖出班躬身道:“陛下,請恕臣下直言,此事甚是兇險。”

李世民眉頭微皺,道:“朕靜候公之高論。”

李靖奮然道:“陛下,若出兵東突厥,軍隊士卒當過十萬。本朝自高祖以來,實行府兵制,此次若是征兵,當有十萬農戶放棄耕田,從軍入伍,如此生產荒廢,百業蕭條,擾民甚重。而剛才張公所言的六利也多有不妥之處。第一,吉厲殘暴不仁,對待敵人殘酷無情,但是對士卒卻看重,子女財帛多分將士,不失為一個優秀的將領,況且此時他將兵馬大權讓予自己的兩個兒子執掌,傳聞此二子作戰驍勇,大草原上無人可當,乃是了不起的人才。第二,突利、郁社設、拓設降唐,所帶的士卒子民多為老弱婦孺,實在看不出有何精銳可言。若說東突厥因此實力大減,實在過於輕率。第三,塞北霜旱頻繁,並非今年才有,東突厥本為遊牧民族,伏冰臥雪而戰乃是尋常,糧草匱乏之際自有其應對之法,而且因為糧草短缺的關系,突厥戰士在殺場上只有更加勇悍瘋狂,若貿然與之交鋒,實屬不智。再者,胡人作風簡潔幹脆,有利則來,無利則去,吉厲身為胡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如今既然能和如此眾多的異胡合作,自有重大利益關聯,這一點我們缺乏有力的情報,不能輕率做出判斷。最後,華人北出,乃是因為關內多戰禍,意圖活命,如今聖天子繼位已有數年,四海升平,關外漢人大半回歸,殘留塞外之數實可忽略不計。”

“嗯,”李世民的臉上微微露出不豫之色,淡然道:“公所說也是道理。”

李靖頓了頓,整理了一下思路,又道:“東突厥眾多部落首腦叛逃,在大漠的地位岌岌可危,正處於生死關頭。猛獸垂死之際,臨死一擊,最是兇猛難測,毒蛇將亡之時,回身反咬的一口,往往既狠且毒。當今形勢,東突厥理應在冬季剛過之時,組織兵馬強攻我朝諸郡,劫掠子女財帛,補充糧草,渡此難關。但是,最近河西雁門關以及邊關諸州風平浪靜,只有一些短暫的小沖突,很快就平息,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臣鬥膽推測,東突厥在近期之內,將會有大規模的入侵行動。此時此刻,絕非出兵的良機。”

李世民的臉上露出深思的神色,微微點點頭,沒有說話。這個時候,響徹長安城的六街鼓聲,忽然止住。

眾人這才恍然發現,離正午的中朝只剩下兩個多時辰。

李世民從龍椅上站起來,伸了個懶腰,笑道:“不知不覺,已經困了諸卿一個晝夜。若非這六街鼓聲,朕可能還要繼續和諸卿暢所欲言。”

魏征微笑道:“啟稟陛下,三千槌已息,陛下應該回去休息一下。聖上龍體安康,關系天下萬民福祉,該當小心保重才是。”

太宗皇帝李世民徐徐離開禦書案,來到兩儀殿上的文武群臣當中,將他們逐個看了一遍,霍然朗聲笑道:“我朝自開朝以來,名臣良將多如過江之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自不待言,而朝堂上的十八學士也是文采風流,滿腹經綸。我中原江山從未有今日之繁榮穩固,東突厥便是如何強大,也難撼動我銅墻鐵壁般的江山。”說完仰天大笑,狀極歡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