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要我死不成?

吞下天陽機械廠為首的十幾家國營企業後,‘聖光集團’算是正式成立了。

除了貼近民生的‘和諧’系,‘聖光’迅速擴張,名下有機械廠,電池廠,鋼鐵廠等等。

但除了機械廠職工多,其他廠子都很小。

比如鋼鐵廠聽起來名頭大,其實就是幾台短行程冶煉的電爐,靠廢鋼廢鐵做原料。

廠裏的電爐都是上年頭的蘇聯貨,能耗大,產能低,維護性差,基本靠人工操作。

周青峰準備將它們通通淘汰,在國內定一批新的——類似的爐子動不動幾十上百噸,電商位面買不來。

此外電池廠要升級為電子廠,老是生產鉛酸蓄電池可不行,哪怕生產收音機也更強些啊。周青峰實則想做電子器件,從最簡單的電阻電容開始。

這一系列工廠其實就是周青峰孜孜以求的產業鏈。除了輪胎,機動三輪車的部件基本都可以在天陽采購到。

但周青峰並不追求所有東西都自己生產。比如機械廠專注於生產發動機,三輪車的其他零碎部件基本都外包。

對於外來客商,周青峰帶著他們參觀一遍機加工車間後,就讓林婉繼續接待。能不能跟‘聖光’做生意,就看他們的本事了。

大裁員帶來的負面影響發酵的差不多,影響力正在擴散,到了該解決的時刻了。

一直以來,周青峰就像個善財童子。他今天給錢,明天撒幣,與人友善,童叟無欺。整個天陽市提起‘聖光’的周總裁,都豎大拇指誇一聲‘仁義’。

現在‘仁義’的周大爺算是顯露原形了——好你個‘海外’來的資本家,渾身上下都流著血和肮臟的東西。

全市上下不敢說百分百,至少一半人在罵他。誰家沒個親朋好友,誰家沒個兄弟姐妹,到了周青峰兇狠裁員的時候,大家都得受點牽連。

數萬人安安穩穩的過日子,突然間就發現自己的工作沒了,福利待遇化作空,再也別想當米蟲了。

人活於世,骨子裏就為了追求輕松舒適的生活。

大家嘴上可以罵國企效率差,體制有問題,社會不公平,可一旦傷害到自己的利益,便立馬換一副嘴臉了。

這個時間的關鍵是什麽……

輿論啊!

當大家面對亂糟糟的民意而措手不及,蓄意醞釀的周大爺出手了。

還記得被屠的香港幫派控制了一家三流八卦小報嗎?自打‘聖光文娛’的生意越做越大,那家八卦小報的人員都要分流去搞娛樂業了。

但是最近這破小報搖身一變,改版了。

香港街頭巷尾的報刊攤出現一份新的《和諧周刊》。創刊號就關注內地的企業改革新思路。

周刊先用寫實的筆調將大陸當前的國企問題深入描述一遍,再用彩虹屁把天陽市給誇了一通,仿若萬綠叢中一點紅。

“天陽市府非常的有魄力,打破窠臼,勇於承擔責任。”

“通過引進外資,強化競爭,清理整頓國營不良資產,為提升社會效益闖出一條新路子。”

“改國營為國有,這種探索和創新值得肯定。雖然試點有風險,但不失為有擔當的表現。”

“海外也有同樣問題,現在介紹一下法國國有企業的管理辦法,著名的湯姆遜公司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

不亢不卑,有理有據,《和諧周刊》第一期深入淺出的向全世界介紹了天陽改革的新局面和狀況。

當然了,改革就會有陣痛。一部分素餐屍位者鬧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份周刊的行文造句跟普通香港媒體完全不同。它頂多用的繁體字,跟香港自創的俚語文風完全不同,顯得極其另類。

報道出來後,由於其理智的思考,客觀的描述,中立的點評,立馬作為海外輿論新風。就連文章的作者筆名都叫‘理客中’。

因為這壓根就是周大爺自己寫的文章,也不是給香港人看的,只為了‘墻內開花墻外香’。通過蕭金浪在體制內的關系,文章上內參了。

當《參考消息》轉載本文,外媒和官媒結合,影響力瞬間放大千萬倍。

此文出現,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天陽市的頭頭腦腦簡直是喜大普奔。改革總是有風險,他們正被大量失業的問題整的焦頭爛額,不知多少人在落井下石等著看好戲。

終於有人站出來說句公道話了。

還是海外媒體。

極其難得的話語權啊!

這一句頂一萬句。

《天陽日報》再次轉載這片文章,就為了告訴市裏的人們——看看,連海外媒體都說我們做的對,你們再鬧也是沒有用的。

僅僅過了三天,《和諧周刊》再發特別評論。標題為《割肉補瘡何時休?》

文章開頭就以犀利的筆調大罵素餐屍位,無能懶惰,不思進取,卑鄙懦弱,寡廉鮮恥,貪婪無厭,巧取豪奪,偷雞摸狗,卑劣下流,心思齷齪的社會蛀蟲。